京華新聲丨一所高校跨越百年的鄉村實踐
2022-09-08 09:22:01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圖集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趙琬微、趙旭

  9月8日是北京師范大學建校120周年紀念日。百余年來,作為中國第一所高等師范大學,這所高校與鄉村教育結下深厚淵源。從1919年“平民教育社”在鄉村組織講習班,到新中國成立後開設夜校,再到2021年以來全面實施“強師工程”,面向832個脫貧縣培養、提升優秀師資……

  圖説:1934年李蒸校長(左一)在紀念鄉村教育實驗區一周年活動現場講話。北京師范大學檔案館供圖

  從“輸血”到“造血”,從“扶智”到“提質”。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大學與鄉村之間的互動發展迎來新的機遇,更多鄉村教師、鄉村學校得到高校賦能,在教育強國的道路上不懈耕耘。

  服務鄉村之需

  從“掃盲”到“考大學”

  8月的一個夏夜,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小學的操場上,一個露天電影院搭建好了。當天放映的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拍電影《音樂家》,講述了“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故事。讓孩子們驚喜的是,他們現場連線了電影的外方藝術指導薩比特庫爾曼別克夫,聆聽創作故事。“美育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力量。我們計劃走到全國中西部鄉村小學,以電影為載體開展美育教育,啟迪鄉村少年的藝術感知力。”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電影下鄉”項目發起人肖向榮説。

  圖説:2022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電影下鄉”支教團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小學活動。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供圖

  “百年之前,我國鄉村教育實驗興起之時,鄉村幾乎是落後的代名詞。”北京師范大學檔案館館長楊桂明説,20世紀30年代,當時學校的京郊實驗區居民70%以上以務農為主,純文盲大約佔40%。主要教育內容是識字運動、村治運動等,還有針對“裹小腳”等陋習的反封建內容。

  在抗日戰爭期間,北京師范大學西遷陜甘辦學時,在陜西城固縣邯留鄉、蘭州等地設立了國民教育實驗區。通過舉辦成人補習學校和家事、家教補習班等方式,努力喚起民眾,提高其文化水準。據記載,學生返校時,當地士紳除設宴餞送外,民眾整隊送出郊外,爆竹之聲震野……

  現在中國鄉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對教育依舊有著強烈的需求。

  自2007年起,北京師范大學等6所部屬師范大學實行公費師范生的舉措,已經培養了14屆學生。他們畢業後扎根在祖國的中西部地區,對于鄉村教育的深遠影響不再是傳授具體知識的“輸血”,而是真正的“造血”。

  出生于1997年的公費師范生楊宇是2022年應屆畢業生,今年剛入職湖南省鳳凰縣高級中學,在他的高中母校任教。“6年前,我從這裏考上大學,現在這裏變化很大。”他説,學校從沱江旁山灣灣裏的老校區搬到了三四公里外的新校區,教學條件有了很大改觀。“我上高中時從未學過電腦,現在的孩子有了專業電教設備。”

  “我剛入職,就像一個種子剛剛撒在土壤裏面,盼望自己成長起來,用知識去點亮更多生命。”在孩子們身上,楊宇依然能看到自己當初的影子。他説,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但在思維視野上和省城學生依然有很大差距。

  畢業于2013年的朱啟平在貴州畢節一中工作近10年了,其間他始終惦念著鄉村。每次接手新的年級,他都堅持擔任“成績最靠後的一個班”的班主任。“這些班裏往往有很多孩子來自農村,亦如當時的我。”他説,自己總結了一套邊抓學習邊抓鍛煉的教學經驗,只要孩子們跟著他苦學苦練,就有望實現考上本科的夢想。

  十余年來,朱啟平堅持在寒暑假回到老家畢節大河鄉岩口村支教。“我是村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也是第一個讀完本科和研究生的人。我從2010年起組織岩口村支教團隊,支教隊10余年的活動對村裏的孩子影響很大。”朱啟平説,截至今年高考,村裏一共有17個大學生了。

  擁抱強國之夢

  一代代奉獻青春力量

  北京師范大學有著強烈的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意識,它與鄉村教育的淵源中蘊含的是無數人“為民族復興辦教育”的赤誠初心與強國夢想。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平民教育思潮風靡一時,主張教育救國。”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慧梅梳理,1919年10月,北京高師(北京師范大學前身)部分教職員和學生共同發起成立了平民教育社,梁啟超、梁漱溟、陶行知等學者曾應邀演講。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社刊《平民教育》很受歡迎,其介紹杜威、孟祿、麥柯等國外教育家思想的文章刊印後“洛陽紙貴”,加印數次。

  圖説:《平民教育》刊物。北京師范大學檔案館供圖

  1919年4月,北京高師學生創立的平民學校是當時中國由高校學生設立的第一所平民學校。據記載,該校“無一定的經費”“無一定的校址”“教職員無報酬”。所需經費渠道來自向同學、教授募款,向當時的慈善機關募集衣服、鞋襪、毛巾等。在國家危難、時局動蕩的社會背景下,學校堅持辦了12年。陸續形成了擁有成人、初小、高小和師范班的全國“持續時間最長、招收學生最多”的平民學校,堪稱奇跡。

  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情懷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了更大的發揚。在國家“教育向工農開門”方針的指引下,北師大開展的實踐活動更加豐富。不僅開辦了大量的夜校、補習班等,還開始了針對農村教育的專門研究。“1964年一次性從教育係畢業生中選留20人,從事農村教育研究工作。”周慧梅曾走訪了部分親歷者。20世紀80年代,國家推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學校曾在河北陽原縣、定縣、青龍縣開設3個農村教育點。

  20世紀80年代,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從北京學成歸來的劉成旭走上了課堂。“1984年,我頭一次走出縣城,去北師大數學系讀書。我從來沒見過這麼高的樓、這麼大的校園。”劉成旭説。由于當時青海教師資源匱乏,劉成旭提前一年畢業返鄉執教。“當時最大的難題是推廣普通話教學,我的學生來自土族、藏族、回族、白族等,幾乎不會普通話。”他堅持帶學生聽廣播“磨耳朵”,告訴他們普通話是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教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風雨兼程。30多年過去了,我教過的第一批學生都50多歲了。我們很欣慰看到家鄉的改變,也看到更多年輕人選擇到偏遠縣鄉、農村教書育人。”劉成旭説。

  出生于1998年的新疆女孩兒如先古麗·吐爾孫原本有機會在烏魯木齊就業,但她從北師大畢業後毅然返回故鄉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莎車縣在沙漠邊上,更需要老師。”她説,在讀大學時,她曾跟隨我國動物學和鳥類生態學家鄭光美一起爬山、觀鳥,“鄭先生年近九旬堅持工作的精神,對學生的耐心和愛護深深震撼了我”。

  “我常常和學生講到北師大優秀校友、在脫貧攻堅中犧牲的黃文秀的精神和事跡。同時也鞭策自己,在基層要做好教育,不僅給學生言傳,更要身教。”拉薩那曲第三高級中學教師、北師大畢業生達瓦卓瑪説,海拔超過4700米的那曲需要優秀師資,為家鄉做點事是她的心願。

  2022年暑期,北京師范大學2791名在校生組成了307支教育實踐隊伍奔赴祖國27個省份開展教育實踐,其中包括118個國家級脫貧摘帽縣。“在鄉村支教,我感受到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和孩子的純真之美,堅定了從事鄉村教育的理想信念。”去河北阜平參加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的李琳婧説。

  圖説:2022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電影下鄉”支教團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城南莊鎮馬蘭小學活動。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供圖

  跨越教育鴻溝

  研究引領突破發展局限

  20世紀90年代,一位年近六旬的教授深入農村課堂,反覆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讓鄉村學生得到跨越式發展。在他的堅持下,這一教育試驗持續了30多年,從一所所薄弱校的課堂上探尋教育的真知。“今天,何克抗先生雖已離開了我們,但這個項目還在進行。”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説。

  通過多年的摸索,這個名為“跨越式”發展的教育試驗可以用兩年左右時間,讓上完小學二年級的農村兒童認讀2500個常用漢字,用電腦打寫出300字結構完整、通順流暢的文章。識字量、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達到城區一類學校同年級學生的水準,在成績上無顯著差異。學生語言抽象思維能力發展良好,英語、數學成績也得到明顯提升。

  “2000年至今,我們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33個試驗區、600多所中小學,參與學生達8萬多名。項目關注的薄弱學校包括城市和鄉村,其中鄉村學校有400多所。在一些地區的農村校園沒有電腦等終端,我們就將課件材料改成印刷材料,通過投影、黑板等方式,依舊取得了成效。”余勝泉説。

  “扎根基層做研究是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者的傳統,從20世紀80年代龔乃傳等學者長期駐扎農村開展研究,到袁桂林老師招收農村教育研究生。鄭新蓉、張莉莉等老師在甘肅等廣大民族地區、農村地區長期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在一代代研究者的努力下,學術研究與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北師大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説,在脫貧攻堅等國家戰略引領下,研究者以“參與者”身份投身各種鄉村項目實踐中,獲得大量一手資料,研究成果對實踐有更大的指導性。

  近年來,北京師范大學陸續建設了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農村教育與農村發展研究院、中國鄉村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平臺,做了大量中西部農村地區的研究和活動,推動中西部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實現“自我賦能”。

  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教育研究得以更大范圍賦能鄉村青年教師。在“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援公益計劃”中,針對特崗教師等新入職的鄉村青年教師,提供為期一學年的陪伴式成長服務,提升教師信息化水準和教學素養。“2020年啟動的中國鄉村教師‘領頭雁計劃’,通過線上和線下混合式學習、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方式,構建一套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援機制,將培養一大批具有教育家潛質的鄉村教育骨幹。”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興洲説。

  賦能鄉村振興

  推動中西部地區教育提升

  “鄉村教育事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對接和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以高品質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是北師大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説。

  近年來,北京師范大學提出“強師工程”的戰略構想,聚焦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從招生、培養、輸送到職後支援、再到教育品質監測診斷和獎勵激勵的係統性工程,形成了一套完整、閉環的培養模式。

  在招生方面,學校2020年設立“志遠計劃”,旨在為當時尚未脫貧摘帽的52個國家級貧困縣定向培養一批基礎教育領域的好老師;2021年,教育部等9部門共同啟動實施“優師計劃”,將定向培養覆蓋面拓展至全國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3年來,北京師范大學共招收“志遠計劃”“優師計劃”學生1000余名,覆蓋中西部17個省份。

  在教師的職後發展提升方面,學校實施“教師能力素質提升計劃”,為在崗教師提供學歷和能力提升的成長平臺。2020年起,學校啟動“四有”好老師啟航計劃,重點獎勵赴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一線任教的學生。截至2022年8月17日,累計774名畢業生符合申報條件並入選該計劃,其中201人簽約到縣級及以下地區,成為推動當地教育振興的新生力量。

  在教育政策研究方面,學校發揮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國家高端智庫、中國基礎教育品質監測中心的優勢作用,圍繞“雙減”、普職分流、脫貧摘帽縣教育現狀調查和品質監測等重大問題,開展深度調查研究,積極探索教師成長規律與教育幫扶規律,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支撐。

  在教師發展平臺方面,學校特別關注中西部地區師資短缺和教育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為此,與全國40所師范大學一起推出“強師線上”公益平臺,面向全國832個脫貧縣尤其是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師免費開放,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可互動、立體化的資源平臺。

  從“輸血”到“造血”,從“扶智”到“提質”,北京師范大學通過一套組合拳全面賦能中西部教育整體提升。程建平説:“進入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從增加數量邁入了提高品質的新發展階段,互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加速了教育形態重塑。下一步,我們將充分運用新技術,構建信息化教育資源係統,繼續推動基礎教育向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1
【糾錯】 責任編輯: 畢尚宏
北京要聞
  • 中秋將至 預計15時左右交通指數將達“中度擁堵”
    中秋假期將至,今天是節前最後一個工作日,下午至晚間交通壓力突出。首都機場、大興機場、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等出京客流量較大,周邊路網運作交通壓力集中,相關軌道交通車站客流將明顯增長。
  • 麗澤數幣一卡通實現“一卡通付”
    昨天,2022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開幕,工行、農行等演示了數字人民幣的多項應用場景。本報記者 劉平攝  本報訊(記者 潘福達)2022 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于9月8日在麗澤金融商務區舉辦。
  • 老字號中秋包間一桌難求
    老字號名店砂鍋居用傳統菜肴全家福、三不沾組合成了一道“花好月圓”,寓意團圓美滿,具有濃厚的節日氛圍。給老字號餐館打電話訂包間是不少老北京市民的習慣,對于不少年輕消費者而言,通過線上平臺提前預訂餐廳也成為一種新趨勢。
  • 亮馬河新航線擬本月試運營 實現6公里通船
    項目二期連通了朝陽公園和紅領巾公園兩大公園,新增設碧沙碼頭、郡王府碼頭、紅領巾碼頭,實現三環至紅領巾湖6公里通船。據介紹,“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航線項目二期即將完成,新航線擬定于9月中旬試運營。
  • 北京:留住雨水 滋養城市
    近年來,北京市實施迴圈利用雨水的“海綿城市”工程,改造河道、湖泊周邊集雨設施,利用砂石坑、低洼地、公園湖泊、工業退水湖等自然環境和建成設施建設“海綿”蓄水工程,提高地下水位,達到滋養城市、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鄧兆萍私人定制”發布會舉行
“鄧兆萍私人定制”發布會舉行
這一天,我們為愛而歌
這一天,我們為愛而歌
中國國際時裝周開幕秀在京舉行
中國國際時裝周開幕秀在京舉行
服貿會不斷擴大的“朋友圈”
服貿會不斷擴大的“朋友圈”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98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