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6日電(記者李春宇)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6月5日順利發射,而搭載神舟十三號遨游太空的“種子乘客”回到地面已有一個多月,這些“太空種子”回到地面後又將如何“變身”?
據了解,搭載神舟十三號的種子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高校及科研單位,包含紫花苜蓿、燕麥、食用菌等種子。將種子帶入太空,是希望利用太空輻射及微重力環境進行誘變育種,並通過後期的篩選和培育,改良作物農藝性狀,培育出優良新品種。

圖為航天搭載的食用菌菌種。(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供圖)
相較於同位素誘變、射線輻射、化學誘變劑等地面誘變育種途徑,在太空環境中,種子可能出現的變異幅度更大、突變點位更多,且變異的穩定性也更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科研處處長魏建華説:“實踐證明,在太空環境中,作物種子可以有效發生遺傳物質變異。”
“這些變異經過千里挑一,甚至是萬里挑一的嚴格鑒定和篩選,可以獲得農藝性狀顯著改良的後代。再經過後續育種,可以培育出優良的農作物新品種。人們形象地稱其為‘太空品種’或‘太空種子’。我國航天事業不斷進步,為航天育種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魏建華説。
想讓“太空種子”真正造福大眾,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在太空中發生變異的植株,回到地面後經過嚴格篩選,以及數代的雜交、繁殖,才有可能得到優勢明顯、性狀穩定的突變體系。這一過程可能長達十年之久,但是對於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而言,意義重大。
以搭載神舟十三號的紫花苜蓿種子為例,苜蓿是奶牛等草食動物的重要飼草,但目前我國優質苜蓿的自給率並不高,每年要從國外進口超百萬噸苜蓿乾草。而航天育種微重力環境下的突變很可能帶來驚喜,進一步推動我國畜牧産業發展。
由於航天飛船空間有限,並不是所有種子都適合遨游太空。體積較小的種子,可攜帶的數量更多,産生有益突變的概率就更大。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通過神舟十三號將食用菌菌株送入太空,將菌絲裝入試管,即可滿足航天育種的試驗要求,菌絲回到地面後可進行無性繁殖,快速開展後續篩選研究工作。
“希望通過航天育種獲得一些遺傳背景更加豐富的種質資源,有助於深化食用菌基礎研究,為國家種質資源創新作出貢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王守現説。
-
“太空種子”回到地面後將如何“變身”?
(專發北京頻道)“太空種子”回到地面後將如何“變身”。
-
北京密雲為高考考場周邊環境按下“靜音鍵”
考試期間,密雲區城管系統將盯守各個考點周邊“三類場所”疫情防控檢查,確保環境秩序良好,並確保各考點500米範圍內的施工工地無噪聲産生。
-
北京西城消防全力保障轄區高考消防安全
圖為消防人員檢查轄區高考場所消防設施(西城消防提供) 西城消防相關負責人介紹,排查人員督促單位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落實消防安全“網格化”管理,重點部位責任到人,並強調各學校在各考點現場配齊配足完好有效的滅火器材。
-
北京商務局:疫情防控持續向好的局面來之不易,希望廣大餐飲經營單位和消費者共同珍惜
-
北京繼續嚴格小區(村)卡口管理,這7條要求須遵守
7.加強值守人員個人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