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浮泉曾是大運河北段通惠河水源地,經過近些年的保護修繕,如今的白浮泉恢復了生機。 記者 鄧偉攝
昌平區東部、京密引水渠北岸。時隔20年,這裡的一處泉眼,再度噴涌出清澈的泉水!
去年,北京有81處泉眼復涌。在汩汩泉水中,城市一下子變得滋潤、靈動起來了。
小小一眼泉的背後,是北京市平原地區地下水一年增加儲量28.9億立方米、地下水位連續6年累計回升9.36米的宏偉巨變。涵養地下水源“藏水於地”,意味着北京真正“解渴”了。
驚嘆:“跨越千年的泉”又來了
昌平桃峪口水庫上游約10公里處,巨石掩映的河道裏,一汪清澈的山間溪流匯聚成了一個小小的水潭。水面上,零星水草襯着清冽的流水,在略帶寒氣的初春裏顯得格外有生機。
“少説也得有十多年沒水了。這回好,一冬天了,也沒見它幹!”在附近村子住了幾十年的李長髮,連連驚嘆。
在他看來,“只記得是在去年夏天幾場大雨過後”,仿佛一夜之間,這處山溪又充盈了活水。更驚奇的是,這回的水來了就沒走。
從山溪向南驅車約30分鐘,就是有千年歷史的秦城泉。
秦城泉曾是附近居民生活、養殖和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自上世紀70年代起,秦城泉水流量逐漸減少,90年代出現間歇性斷流,2002年泉水完全乾涸……持續乾旱和下游地區地下水過度開採,讓泉眼半乾涸、乾涸已經30餘年。
直到去年8月,兩場大雨過後,秦城泉完全復蘇,開始噴涌!一時間游客不斷,爭相前來探訪這眼“跨越千年的泉”。
開源:天然降雨、生態補水雙管齊下
降雨,是地下水最普遍的補給源。去年,北京全年降水量高達924毫米,達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第四位。
豐沛的降水,通過生態修復的河床下滲,通過數以億計的城市透水磚下滲,通過專門的雨水管網收集……使地下水位回升有了第一股“底氣”。
除了天然降雨,人工補水也在發力,成為涵養地下水的另一重要來源。
去年這個時候,北京市啟動潮白河試驗性春季補水。這是自2019年以來北京實施的第四次生態補水。補水後,斷流22年的潮白河北京段全線通水,近2億立方米水資源入滲地下,密懷順周邊地下水位平均回升3米。
實施生態補水,是全面推進河湖和地下水綜合治理、地上地下協同修復的重要舉措。在促進河湖生態復蘇的同時,有效回補了地下水,也增加了地下水戰略儲備。
節流:5.7萬眼機井“一井一碼”取水總量控制
2021年12月,朝陽區鑫壩家園小區完成供水管線和外部管線勾頭通水。至此,北京又有20個(單位)小區的自備井結束抽取地下水的使命,退出歷史舞&。
自備井供水,在北京並不鮮見。1999年以來,北京遭遇持續十多年的乾旱,為了滿足城市快速發展供水的需要,不得不大量開采地下水。連年超採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2014年底南水進京,通過市政大管網流入京城千萬百姓家。長期超採的地下水終於有了“喘口氣”的機會,京城地下水水位也迎來了止跌回升的轉折點。
南水進京的第二年,北京市開啟了大規模自備井置換和地下水源地壓採減採工作。平谷、懷柔等應急水源地得以“休養生息”,地下水水位開始節節拔升。
除了居民用水,近年來,北京還集中力量組織實施了地下水取水工程(機井)排查摸底工作,嚴格實行地下水取水總量控制。如今,全市5.7萬餘眼機井已全部擁有了“一井一碼”的“身份ID”,北京地下水管理正式邁入精細化、數字化、智慧化的新階段。
在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總體思路指導下,北京嚴守地下水開採紅線。地下水年開採量從約20年前的近30億立方米,下降到約13.5億立方米。2569眼監測井組成的地下水監測網絡,建立起了水務、規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多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實現對全市地下水的立體監測。
此外,節水也正成為北京的新標籤。
去年春天,“倡導光瓶行動,杜絕用水浪費”率先在黨政機關推開。全市換裝高效節水器具8萬套。順義、房山等9個區建立農業高效節水示範區20個、耕地10398畝,杜絕了“農田地面水漫流”。園林綠化等領域加大再生水利用,配置量較上年提升10%……
穩了:地表水地下水良性循環正修復
2021年12月28日,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6.39米。
2022年3月14日,全市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6.30米。
這幾組數字,讓北京市水文總站地下水監測評價科科長白國營感到欣喜。“以往每年1月後,地下水位會下降。但今年即使到了現在的枯水季,地下水位依舊在回升。北京地下水位,穩了!”
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去年全市河流、水庫健康水體佔比達85.8%,河湖水質明顯改善,水生動植物種群穩步增加,黑鸛、白鷺、蒼鷺等一批珍稀水禽成為京城常客……
儘管修補“歷史虧空”仍任重道遠,但北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良性循環關係正在逐步修復,地下水資源涵養與河湖生態復蘇,正向着回歸自然的方向演變!
泉水復涌,水潤京華。清新秀美的京城水景,回來了,不走了!(記者 王天淇 通訊員 許睿 張雅麗)
專家點評
地下水精細化管控
生態修復全情景保障
北京,因水而建,逐水而興。近年來,北京劃定生態控制紅線,圍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強化新理念新技術應用,推動地下水精細化管控邁向新&階。
通過機井碼小程序開發以及現場覆核等技術方法,北京將機井的分佈、開採層位、開採量和管理流程等信息編錄數據庫,形成全市統一的機井管理信息&賬,全面摸清機井和地下水開採底數。以地下水超採治理為目標,新建地表水廠及擴大管網覆蓋範圍,加快推進水源井置換,加大再生水利用等,形成無替代水源區地下水超採治理的“一區一方案”。
&&北京市水要素規劃管控指導意見,制定生産生活用水總量管控實施意見,以地下水“雙控”為落腳點,推動地下水精細化管控邁向新&階。以科學調控和戰略儲備為引領,前瞻性開展淺層地下水利用及地下水戰略儲備規劃研究,制定地下水蓄水區儲備目標及儲備制度。以底線思維、憂患意識來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為城市供水安全和生態修復提供全方位全情景保障。(北京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總師楊勇)
-
北京五家市屬公園遊船開航 5G應用讓游園更安全
3月21日,頤和園、北海公園、陶然亭公園等五家北京市屬公園遊船正式開航。
-
泛舟湖上5G加持?北京市屬公園遊船開航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服務管理處處長繆祥流介紹,今年首次在陶然亭公園試點5G遊船智慧管理,下一步將會在其他市屬公園進行推廣應用。
-
智慧城市建設工作調度會召開 陳吉寧主持
昨天下午,市政府召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調度會,總結2021年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研究部署今年重點任務。會議聽取本市第一屆智慧城市專家諮詢委員會成立、智慧城市建設“月報季評”、2022年重點任務安排和“京辦”系統建設運行等有關情況匯報,研究審議了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工作方案。
-
《接訴即辦的北京經驗》出版
《接訴即辦的北京經驗》一書以北京市推行的“接訴即辦”改革實踐作為研究對象,嘗試建構一套理解其事實本質、觀念認知、價值根基、內部運行、設計原理、驅動機制、外部影響和治理意蘊的本體論框架,探索基於首都實踐的治理話語和學術體系的發展,推動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北大迎來“數字與人文年” 首屆數字人文展開展
展覽現場,北大副校長王博&&,數字人文是一個年輕又有活力的學術領域,將成為一座橋梁,讓人文學者去面對數字時代提出的很多非常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