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沙40年 沙塵天顯著減少 超六成土地被點綠
2022-03-22 08:34:58 來源: 新京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40裏北山,部隊官兵背土上山,支援植樹造林。受訪者供圖

  綠化工人在裸岩上鑿出“石頭花盆兒”。受訪者供圖

  2022年是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的收官之年,北京計劃新增造林綠化15萬畝、城市綠地200公頃。圖為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京禮高速(昌平段)。何建勇 攝

  延慶區40裏北山是前往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必經之路。

  這裏是清一色的幹旱陽坡,早年間,岩石裸露,當漫天黃沙穿過稀疏灌木,向城區逼近時,白晝如同黃昏。經過20年的治理,這裏變成了蔚為壯觀的森林,一眼望不到邊際。

  40裏北山綠化帶是北京40年治沙的一個縮影。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新京報記者獲悉,北京超過六成的土地已被綠色覆蓋,不毛之地變成汪洋綠海,森林壓制了風沙,北京的沙塵天氣顯著減少。

  四季施工、三季植樹

  在北京的春季,肆虐的沙塵暴曾是北京市民揮之不去的記憶。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蓋率僅有1.3%,延慶康莊、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五大風沙危害區總面積247.5萬畝,沒有森林植被護佑,遮天蔽日的沙塵一起,白晝如同黃昏。上世紀50年代,北京全市年均沙塵天氣達26天,上世紀70年代,北京還一度被列為沙漠化邊緣城市。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農田林網、重點風沙危害區綠化造林等工程,進行大規模防沙治沙。

  五大風沙危害區是北京主要本地風沙源,上世紀90年代初,危害區之一的延慶康莊啟動南荒灘綠化工程。1993年,從事農林工作的楊進福受命治理南荒灘。“康莊東邊緊靠長城,西邊和懷來交界,內蒙古過來的沙塵順著延慶進了京。”楊進福回憶説,在荒灘種樹舉步維艱,由于光禿禿的石山沒有土,大家在石山上炸出一個個樹坑,外運客土回填。

  為了使樹木盡快成林,康莊的植樹標準定得很高。“要栽好苗、栽大苗。闊葉樹胸徑,就是心口的地方要達到4釐米,針葉樹樹苗要達到兩米以上。”高峰期,康莊一年要植樹70萬棵,不能僅僅依靠春天植樹。綠化人員摸索經驗,採取了四季施工、三季植樹的方法——春栽闊葉、夏栽側柏、冬栽油松。

  星星點點的綠色在一望無際的荒灘艱難鋪開。綠化人風餐露宿,用了近10年在荒灘種下12萬畝林海,為北京築起一道綠色屏障。如今人們談到這段“綠進沙退”的往事,稱其為“南荒灘精神”。

  在裸岩上挖坑種樹

  延慶區40裏北山綠化帶,西起與河北省懷來縣交界的古崖居,東至有“塞外小漓江”之稱的龍慶峽,是重要旅遊風景區的聯絡線。

  這裏也是前往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必經之路。“延慶天氣冷,綠油油的葉子要等到4月才能抽芽。”在延慶區園林綠化局綠化科科長羅海蓮看來,當下時節,樹枝重重疊疊也是別具美感。“前不久剛下了一場雪,積雪的枝幹構成了一幅水墨畫。”

  20多年前,40裏北山的景象全然不同。由于坐北朝南,清一色的幹旱陽坡上岩石裸露,只有耐旱的酸棗、荊棘可以在石縫中掙扎求生。從北而來的風沙穿過這些低矮稀疏的灌木,揚起漫天黃沙,向城區逼近。

  2000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連續12次發生較大的浮塵、揚沙和沙塵暴天氣,其中多次影響北京。也正是在這一年,北京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啟動試點,門頭溝、房山、昌平、平谷、懷柔、密雲、延慶等7個工程區開始了一場人與沙的艱苦搏鬥。

  剛參加工作的羅海蓮作為綠化隊技術員,參與了延慶區40裏北山荒山人工造林工程。她回憶説,在裸岩上挖坑、種樹並非易事,綠化工人掄起大錘砸鋼釬,在裸岩上鑿出一個個“石頭花盆兒”。當地沒有土,工人用盛放大米白面的口袋,將遠道而來的客土一袋袋往山上背。“為了樹保活,我們挖的坑比較大,一個坑就得填三十多袋土。”2003年,環山路修好了,工人在山坡上設置了PVC管作為客土回填的管道,從此告別人工背土的艱辛。

  技術員還架起了簡易纜車,一個籃筐可以橫著放進一棵樹苗。纜車不停運轉,一棵棵樹苗就這樣被運送至山上。

  12年築起防沙屏障

  和羅海蓮一樣,技術員中的七成都是女性。“春季搶時間栽樹,每天7點,大車把我們拉到那兒,中午和工程隊一起啃饅頭、吃鹹菜,減少上山、下山的時間。我們不能在外頭吃飯,得蹲到一米深的樹坑裏去,否則大風一刮,滿嘴沙子。”

  植樹只在春季,但技術員四季都要往山上跑。1月到3月,羅海蓮要對山上的生態係統做本底調查,將山體坡度、坡向、土層厚度、現有植物等一一摸清,再進行科學的綠化規劃。陽坡要多種耐旱樹種,陰坡土層厚的地方則設計種植油松。

  “這段時間的外業調查最辛苦。”羅海蓮説,光禿禿的山上根本沒有路,技術人員沿著溝谷、山脊找路,用鞋底踏出了一條條路。下山更加艱難,一不留神踩到流沙,就會摔倒滑下山坡,“身上經常磕得青一塊兒紫一塊兒。”

  4月到8月是植樹造林的黃金期。樹木種下了,後續的澆水、修坑、保墑一個也不能少。好不容易用水泵把水打上來澆樹,技術人員還得確保水分不蒸發,讓樹苗存活。“我們把石頭碼放在樹坑裏、鋪上塑膠薄膜、把雜草覆蓋到坑裏,這些都能防止水分蒸發。”

  一晃到了10月,又到了澆凍水的時間。進入冬季,養護人員還要對樹木進行清查和看護。“除了防火,還要防止牲畜上山吃樹皮樹葉。”

  羅海蓮在40裏北山工作了5年,見證了山石嶙峋的坡面披上綠裝,15萬株樹苗在這裏扎下根。黃櫨、火炬、五角楓、紫葉碧桃,在曾經的荒山禿嶺上呈現出碧綠、金黃、火紅的漸變色彩。

  20多年來,樹苗長成了鬱鬱蔥蔥的森林,也牢牢鎖住了風沙。“北京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試點,2002年正式啟動。通過荒山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農田林網建設、種苗基地建設和低效林改造等林業措施,工程一期用12年植樹1.5億株,構建起了北京抵禦風沙的第一道防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説。

  啟動百萬畝造林工程建設

  2012年,北京市啟動百萬畝造林工程建設,森林逐步“走進”城市。

  平原造林工程利用廢棄砂石坑、荒灘荒地造林綠化,在五大風沙危害區加大生態修復力度,營造具有防風固沙、景觀遊憩等功能的森林,在風沙治理中也起到關鍵作用。“由于早年挖沙採石,昌平區有不少沙坑、煤場,宜林地資源極度緊缺。我們結合平原造林,在3萬畝沙荒地、沙坑上建起了片片綠林。”昌平區平原造林管理中心副主任紀子健説。

  西部沙坑位于馬池口鎮土樓村。歷史上的長期淘沙濫採,導致地平面低于周圍正常地表,最大高差達到20米。紀子健説,沙坑治理的首要任務是場地平整,這不僅可以避免出現坑塘,起到防澇效果,同時平穩的作業道可以保證運輸、栽植和養護作業。由于當地土壤含沙量大,綠化人員給每個樹坑都換上了三立方營養土。“我們還在土壤裏添加了生根粉、保水劑等,確保苗木成活。”

  樹種選擇更是堅持了適地適樹原則。他舉例説,西部沙坑地形變化多樣,坑底突出的部位不容易積水,選擇洋槐、欒樹、銀杏等耐旱樹種;在高程較低部位,選擇白蠟、楊樹、柳樹等相對耐澇樹種;在沙坑周邊區域,選擇觀花灌木,如山桃、碧桃、木槿、紫薇等植物,提高觀賞性。

  如今,10年前種下的國槐、欒樹和油松形成了欣欣向榮的生態林,發揮了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滯塵供氧的生態功能。

  2022年是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的收官之年。防風固沙的綠林也增加了市民的綠色福祉。經過兩輪造林,到今年年底,北京將新增200多萬畝造林綠化,相當于210多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今年適時啟動北方防沙帶建設

  市民切身的感受是沙塵暴少了,這背後有一組扎實的數據作為支撐——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和二期共完成營林造林921.92萬畝。截至2021年底,山區森林覆蓋率58.8%,比2000年增加19個百分點。

  “五大風沙危害區全部實現治理”。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全市共有沙化土地22299公頃,比2014年減少了5305公頃,荒漠化程度也由2014年局部存在中度的情況全部轉為輕度。今年,北京將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總結工作,按要求適時啟動北方防沙帶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牢固的生態屏障使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多年的人工造林與封山育林措施,使項目區內野生動植物棲息地逐年恢復,動植物群落、生態係統更趨穩定,形成了山區大尺度生態係統。無垠的荒野中,萬物生長,多年不見的野生動植物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未來延慶植樹造林的空間不多了,我們將重點轉向養護,精準提升森林品質。”羅海蓮説,山區森林傾向于天然更新、自然生長,管護方面只針對過密的樹木進行疏伐,對稀疏地塊補種櫟類。平原森林將建生物多樣性保育小區,給小動物搭建人工鳥巢、昆蟲旅館。“森林防風固沙使生態環境變好了,不光百姓受益,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了體現。”

  未來治沙之路需加強國際合作

  北京沙塵天氣的發生次數,從北京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初期的年均發生13次以上,減少到近年來的2-3次。影響北京的本地沙源已經基本得到控制。

  記者注意到,《北京市沙塵暴天氣應急預案(2022年修訂)》中稱,影響北京的沙塵暴一般為過境沙塵暴。根據最新預案,北京將沙塵(暴)預警信號分為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同時明確了相應的預警響應。在監測方面,北京加強與周邊省市沙塵暴天氣資訊共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反應靈敏的全市沙塵暴天氣監測體係。

  在去年國新辦舉行的吹風會上,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表示,2018年中國科學院做了“三北”防護林40周年的評估,從1978年-2018年期間,“三北”區域沙塵暴的發生次數從過去年均6.8次減少到2.4次,減少了接近2/3。

  “2021年,北京的沙塵暴有4次,大部分來自蒙古國。”他説,荒漠化防治是我國在生態環境領域國際合作取得突出成績和獲得良好國際評價的重要領域之一。

  未來,治沙之路還需要加強國際合作。“每年冬春季節,我國北方地區出現的沙塵暴源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鄰國。在我國國內荒漠化土地基本上得到有效治理的背景下,要想進一步減輕沙塵暴的威脅,開展國際合作是一條重要途徑。”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順江説,位于我國北方的蒙古國以幹草原和荒漠草原為主,近幾十年來由于人口不斷增多,草場牲畜超載過牧,土地退化、沙化嚴重。

  他建議,將國際生態環境治理納入“一帶一路”合作框架,配套開展荒漠化土地治理及防沙治沙工作。(記者 張璐)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磊
北京要聞
  • 北京東城:有序開展重點人群核酸篩查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2年3月21日 北京東城:有序開展重點人群核酸篩查 3月21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街道鐘鼓樓文化廣場核酸採樣點,醫護人員為居民進行核酸採樣。
  • 北京治沙40年 沙塵天顯著減少 超六成土地被點綠
    受訪者供圖  2022年是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的收官之年,北京計劃新增造林綠化15萬畝、城市綠地200公頃。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農田林網、重點風沙危害區綠化造林等工程,進行大規模防沙治沙。
  • 北京市將于3月22日24時正式停暖
    今天24時,本市將停止居民集中供熱,2021至2022年採暖季正式結束。停暖後短時間內不要改裝暖氣管線,確需改裝或更換暖氣片,一定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
  • 2022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規模7.4萬人
    今年,本市普通高中招生規模7.4萬人左右,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3.3萬人左右。今年初三年級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物理、歷史、化學科目考試時間為6月24日至26日,具體考試安排由北京教育考試院另行通知。
  • 北京市疾控提醒:接到社區排查電話時一定積極配合
    10日曾前往榆樂軒烤鴨店聚餐,作為風險人員進行核酸檢測,20日報告結果為陽性,當日診斷為確診病例,臨床分型為輕型。作為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核酸檢測,21日報告結果為陽性,當日診斷為確診病例,臨床分型為輕型。
珍稀候鳥頻頻飛臨北京平谷
珍稀候鳥頻頻飛臨北京平谷
打卡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
打卡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
北方多地出現降雪天氣
北方多地出現降雪天氣
東夏園交通樞紐拔地而起
東夏園交通樞紐拔地而起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5431112849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