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小在大山裏長大,觸目所及都是樹木、樹根,我對“根”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從小我就喜歡看樹根,研究它,擺弄它,對我來説,根雕不僅是一種藝術,他更像我的夥伴,我的戀人,我的知心朋友。
根雕是美的,美在巧奪天工,美在文化傳承,而創造一個美得“勾人心”的作品,對每個根雕藝術家都是考驗。我們做根雕的要會“玩根”,整根雕刻經常會少些“靈魂”,反而越是殘廢、腐爛的樹根,越是值得玩味。充分想象,因材施藝,用變廢為寶的能力,賦予樹根第二次生命,這樣的根雕作品才是“活”的。
追求完美的藝術家們多是另類、執拗甚至瘋狂的。有好的不用偏用殘缺的,有機械不用偏要一點點用手工打磨,現在還有電腦設計,這更不能用,一定要用自己的想法創意。所以,在創作時,藝術家們可以一天不吃不喝,一週不和人説話,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但其實,只有這個時候,腦子才是清晰的,思維才是靈敏的,才是藝術家真正的樣子。
藝術家還喜歡“自討苦吃”,從來不求一帆風順,反而生活或創作中的失敗和痛苦,能激發靈感,打開創作的大門。所以很多頂尖的藝術作品,往往都誕生在藝術家最“痛苦”的時候。
藝術家更重要的是要有童心,有初心。現在社會節奏快,藝術家要自己慢下來,棄熱鬧,喜清凈,和自然對話,和自己對話,保持清晰活躍的思路。我自己是比較排斥網絡的,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更新又快,藝術家不應該被信息帶着走,還是要沉浸在專業上,多學習傳統文化,把自己“泡”在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保持創作的初心。
總之,藝術家要出好作品,就不能是個“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