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京的老百姓來講,“四聯”應該是耳熟能詳,它的總店位於王府井大街。1956年,上海四家知名理髮店集體遷到北京,成立了四聯理髮館。當時四家店總共108個人,帶着所有“四聯”後來使用的設備。與此同時,上海的師傅也帶來了時髦的技藝和新潮的髮型,與北京傳統厚重的理髮技藝相結合,形成“四聯”獨有的技術特點。
四聯理髮館在1985年重裝開業後正式更名為四聯美發廳,從“理髮”到“美發”,簡單一個字的變化,體現了人們對於審美需求的變化,也充分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聯”也見證了改革開放後大家生活水平的變化,人們逐漸開始燙髮,並開始對頭髮的色彩有要求,不再滿足單一的黑色或深棕色,開始有了偏紫紅色頭髮的出現,到了2000年左右開始有了挑染,説明人們對美的要求越來越個性化。尤其在2000年以後,基本上大家不再追捧千篇一律的髮型,此時“四聯”順應市場,開始針對每個人的特點設計髮型。
隨着市場經濟的衝擊,傳統理髮技藝的傳承處於困境,男士的“剃光頭”“刮臉”“拱三茬”“無聲吹風造型”技藝和女士的“手盤扁卷刷波浪造型”“手盤空心卷刷波浪造型”等技藝都是四聯美發一直延續的拿手活兒,也是需要發揚光大的傳統技藝。2013年,四聯美發將以上技藝成功申報為東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四聯美發還創辦了美發博物館,為老字號注入正能量和新的內涵。為了使博物館的美發歷史及美發知識更加豐富多彩,四聯美發結合現代科技,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互動體驗區,給觀者以直觀、有趣、生動的多媒體人機互動展示和體驗。博物館裏複製收藏了《永樂大典》裏的《凈髮鬚知》。
作為美發行業的老字號品牌,四聯美發一直在挖掘本企業的美發文化,利用美發業的傳統民俗文化,舉行美發文化節活動,通過周年慶典進行髮型演示活動,讓大家更深地認識到美發文化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