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在全力為“中國飯碗”增“皖”糧的同時,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圍繞相關話題,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汪學軍接受新華網專訪。
精彩觀點
近年來,安徽在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鄉村産業等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進展?能否分享一些關鍵數據和典型案例?
在全國首創成立‘1+5’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發揮‘國家隊’‘地方軍’協同作用,已發布5大領域26項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合作清單。
把糧食生産這個“看家本領”牢牢抓在手上,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勇挑大梁,在兩次國家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中,安徽省都獲得了“優秀”等次。
扛牢糧食保供責任,建設江淮糧倉。聚焦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四良兩優”多點發力,多種糧、種好糧,全省糧食産量連續8年站穩800億斤&階,2024年全省糧食産量836.9億斤、居全國第5位。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量連續6年居全國第1位。今年夏糧還實現了逆勢增産,總産352.4億斤,全國排第3,比去年增加了0.5億斤。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産量有望再創新高。
強化科技裝備支撐,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在全國首創成立“1+5”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發揮“國家隊”“地方軍”協同作用,已發布5大領域26項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合作清單。生物育種安徽省實驗室、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安徽基地正式掛牌。成功研發出輪履複合式混合動力機械等42種補短板農機裝備,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6%、高於全國10個百分點。
推動鄉村富民産業升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創新工作步法、手法、打法,實施“兵團式、陣地戰”,大力開展“雙招雙引”,截至9月底,十大綠色食品産業全産業鏈産值達11260億元、同比增長11%。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産品種養,全省綠色、有機、名特優新農産品總數達7883個,其中綠色食品5492個、居全國第2位,有機農産品2006個、居全國第3位。一些地方特産火出圈了,霍邱鵝肥肝已經成為網紅爆品,全國每3個鵝肥肝中就有1個來自霍邱;亳州花草茶年快遞量超3.5億單,全國每5袋花草茶中就有4袋來自亳州。
農業農村部門在落實‘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方面採取了哪些做法,具體成效如何?
注重差異化打造、特質化發展、整體性提升,今年全省新建精品示範村205個、總數達616個,新建省級中心村816個、總數達9886個。
安徽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構建“1+6+20”政策體系,每年安排30億元左右,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紮實推進精品示範村、省級中心村建設。注重差異化打造、特質化發展、整體性提升,今年全省新建精品示範村205個、總數達616個,新建省級中心村816個、總數達9886個。
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深入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省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達90.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6.9%,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組織開展了長江“春季護漁”區域會戰等系列執法行動,整體上看,長江禁捕管理秩序保持總體穩定,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向好。安徽省是全國唯一連續4次獲得國家長江禁漁考核優秀的省份。
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積分制這些管用的法子。針對農村高額彩禮這些陋習,進行了重點整治,推動移風易俗,農村社會更和諧穩定。
安徽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深化農村改革等方面有哪些重點舉措?
編制‘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1+4+11’規劃,即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個總體規劃,種植、畜牧獸醫、漁業、農機4個行業發展規劃,綠色食品産業發展、和美鄉村建設等11個專項規劃。
“十五五”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安徽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加速邁進的關鍵時期。目前,正在編制“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1+4+11”規劃,即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個總體規劃,種植、畜牧獸醫、漁業、農機4個行業發展規劃,綠色食品産業發展、和美鄉村建設等11個專項規劃,謀實主要目標、政策舉措、投資項目等。
堅持産量産能、生産生態、增産增收一起抓,高水平建設江淮糧倉,做好耕地保護和農業科技創新兩篇文章,逐步把符合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大面積單産提升。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質量效益。
以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為目標,高質量推進“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持續建設精品示範村、省級中心村,不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舒適度、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創造鄉村優質生活空間。
高質量完成二輪延包整省試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強化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支持,推動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20條舉措落實,持續縮小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