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興則經濟興,製造業強則地區強。安徽之所以提出工業強省戰略,推進製造強省建設,是因為安徽具有獨特的發展製造業自身優勢,有強大底氣、厚重底色、“硬核”底牌。但與國內發達省市,特別是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短板、弱項。
“影響我省製造強省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根本破除;企業核心技術、科研成果轉化的能力有待加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數量不夠多、拿得出手叫得響的名牌産品更少。”石象斌説,推進製造強省建設,需要解決好建設過程中的“卡脖子”“卡腦子”“卡手腳”的問題。更大限度地讓一切有利於製造強省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有利於製造創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激發製造業提質擴量增效動能。
一要堅持以抓“長三角製造中心”為綱。做好“長三角一體化”新格局下製造業總體發展規劃:以阜陽、蚌埠、淮南為重點打造沿淮製造業片區,以安慶、銅陵、蕪湖(包括宣城)、馬鞍山為重點打造沿江製造片區,以合肥為中心構建中部製造中心。按照《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充分借助滬蘇浙産業鏈鏈性強之力,推動皖北理念更新、體制更新、技術更新與産業更新。
二要構建“金融—科創—製造”三者良性互動的現代金融“自組織”體系。以“産業思維”構建金融主動服務科創的金融科技市場,暢通科技創新→團隊創業→資本創投→市場創富→資本“創富”循環模式。
三要實施“千名教授創新創業工程”。深入總結安徽一批“有科學家思維的企業家、有企業家思維的科學家”的高校教授下海創辦高新科技企業的成功經驗,鼓勵和扶持更多的教授走出教室、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