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説話的愛》劇照
關注弱勢群體是現實主義創作的題中之義。近年來,一些家庭題材影片將故事筆觸指向殘障群體,用細膩的鏡頭注視着未曾被細緻體察和理解的殘障家庭生活實相。創作者們在探索殘障題材電影藝術新維度的過程中,拍出了一批具有思想厚度的精品佳作。這些影片既有意識地為殘障人群提供了精神人文關懷,又將他們的真實困境通過藝術表達,作為社會議題推向大眾視野,展現出對熱點問題的現實叩問與身處其中的共情。
藝術命題轉向殘障家庭深處
殘障敘事容易重復苦難渲染和展演身體的庸常思路,大多按部就班地或塑造“殘障-健全”對立下虐心灰度的悲劇人物,或搭建品質與能力神聖化的完美人設。這種囿於“悲情感召和勵志救贖”的書寫模式,藝術效果簡化為觀眾的情感投射容器,既沒有深度思考殘障者生存的複雜現實,也無法有效呼喚社會對他們的多元理解。而近期銀幕上映的殘障題材作品卻呈現出新的審美風景。這些影片嘗試將敘事轉向的重心放置在觀念的重新構建上,問題域落腳於展現殘障者“失語”的主體性,看見他們被遮蔽的多樣性,尤其是長期被邊緣化的家庭生活情狀和文化生態切面,構建殘障影片多聲部的風格交響。
比如,電影《小小的我》聚焦腦癱患者個體成長與親密關係的結構性矛盾,探討了殘障家庭養育問題及現實倫理境遇;《不説話的愛》講述聾人父親與女兒依存持守的溫情故事,揭示出殘障家庭在融入現實社會和開展兒童教育時所面臨的雙重困境;《獨一無二》則圍繞健聽女孩與聽障父母間的身份焦慮,直面家庭責任與自我夢想兩難處境碰撞下的青春成長陣痛。這些鮮活又接地氣的故事選擇從殘障群體角度,來重新觀照當代家庭關係,將殘障個體與家庭結構、家庭內部的多維關係與代際矛盾、殘障者的生存尊嚴和主體價值等置於話題敘事框架中拓展討論,建立起殘障家庭與健全社會的交互對話空間,映現出當代中國家庭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徵候。
日常細節勾勒家庭裏的人性弧光
深入來看,這些影片避開了戲劇衝突和低沉陰霾的影調氛圍,而是向真實生活溯源,專注於感受殘障家庭的生活常態,走進他們的情感深處。感受是推動不同群體交流的窗口,要想打破認知區隔,塑造殘障家庭生活世界的感受張力是直觀的表達路徑。因此,創作者們以“描述日常生活,發掘群體特質,審視家庭關係”為敘事錨點,挖掘殘障家庭日常生活細微且平凡的肌理,遵循生活邏輯,捕捉並放大角色的情感動線,深描作為普通人的成長路徑,在生活褶皺和心靈絮語中勾勒人物弧光。比如電影《獨一無二》着力刻畫置身市井中的聽障家庭生活空間,用豐富的日常橋段瀰漫出溫情雋永的生活氣息和忍俊不禁的歡樂感,以及“朋友式親情”的家庭氛圍,呈露聽障者樸實包容、至純有愛的向善品質。溫暖簡淡的煙火味,富蘊着殘障家庭至情至真的生活根性和生存韌性。輕諧的日常美和醇厚的生活質感打撈出殘障家庭的影像詩意,鏡頭中真實可觸的情境串聯着觀眾身體上的感受性認同與心理上的情緒性理解。
類型雜糅突破角色的符號化
除了對家庭情狀和倫理境遇的言説外,這些作品的價值還在於類型糅合和殘障角色的“去符號化”。具體而言,這些影片通過墾拓殘障題材的異質風格、多棱鏡般的類型滲透,來描述殘障家庭共同體的情感黏性,折射中國家庭深層次的文化血緣。《不説話的愛》將殘障主題與犯罪類型結合,揭示了聽障家庭的多重困境:既展現了他們與健全社會連接時的困頓,也刻畫了其穿透“有聲世界”的意義秩序、渴望被傳統認知“聽見”並信任卻陷入無措的狀態,更還原了這一群體在經濟負擔、育兒困境與家庭危機的多重促逼下,最終落陷於犯罪深淵的客觀現實。王沐執導的電影《獨一無二》融入了青春成長和家庭責任交織的多元類型元素,探討生理性障礙和血緣紐帶所導致的社會性依賴、倫理羈絆和責任感召。在這些情感依附的牽扯下,健聽女孩喻延在對自我夢想的執着和現實抗阻的超拔中,推動着聽障家庭外展自身,觸摸世界,實現自我主體性與親密關係的圓融和諧。影片將殘障家庭用療愈式親情撫平“個體”與“親親”皺痕的救贖力量具象化——由個體的青春成長刺點,演繹出當代中國家庭關係從“需求”向情感共同體的昇華。
不僅如此,類型的雜糅引來了創作生態的劇變,鮮明的創作個性與清晰可辨的創作元素顛覆了千篇一律的表達機制。在作者風格主導下的影像修辭中,這些作品去除了角色“苦情符號”的文本編碼和“被凝視”的表演性同情,借助殘障群體的文化結構來洞悉他們鮮活的生命圖景和精神樣貌。例如,手語既是聽障者的交流方式又是他們的文化載體。這些影片裏,不論是聾人父親小馬用肢體語言回應旋律(《不説話的愛》),還是喻家人用手語嬉鬧鬥嘴、“叫出”獨屬於聽障者情感語匯的手語名等(《獨一無二》),這些傳遞殘障家庭美好生活理想的指尖故事,在具身化的視覺修辭中,聯覺為觀眾的文化共情空間,“被感知”的文化生態溢出的個體生命體驗在銀幕上流淌。
“電影是被知覺的在場藝術”。當我們將鏡頭移向殘障者的生活場景和家長裏短,仰視與謳歌他們的自我憧憬和樂觀心態,審視與記錄他們的現實困境和社會生存時,會發現殘疾不是缺陷,而是個性。而殘障家庭題材影片所傳遞的精神感召——“向上之心強,相遇之情厚”終將會觸達人心。(中央民族大學 呂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