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達藥業三衝港股IPO:光環之下暗藏隱憂-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4 10:35:04
來源:新華網

貝達藥業三衝港股IPO:光環之下暗藏隱憂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於琦)曾被譽為“創新藥第一股”的貝達藥業,如今欲第三次衝刺港股IPO。

  近日,貝達藥業披露公告稱,擬發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並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公司稱,將充分考慮現有股東的利益和境內外資本市場的情況,在股東大會決議有效期內(即經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8個月或同意延長的其他期限)選擇適當的時機和發行窗口完成本次發行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貝達藥業第三次啟動港股上市計劃。回溯2021年,公司曾於2月、12月兩度向香港聯合交易所遞交招股書,但兩次上市嘗試均未成功。此次其再度謀求登陸港股市場,能否順利通過港交所審核、實現上市目標,引發行業關注。

  針對貝達藥業此次港股上市的核心考量、最新推進進展,以及擬募資資金的具體用途等關鍵問題,新華網已向公司發出採訪函,截至發稿,貝達藥業尚未就上述事宜作出回應。

  三度謀求赴港上市 上半年增收不增利

  公開資料顯示,貝達藥業是一家以創新藥物研究與開發為核心,集研發、生産、市場營銷於一體的企業。從産品布局來看,貝達藥業目前已有八款上市産品,覆蓋肺癌、腎癌、乳腺癌等多個治療領域。2016年,貝達藥業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據了解,貝達藥業並非首次謀求赴港上市。貝達藥業曾於2021年兩度遞表港交所。2021年2月8日,貝達藥業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並於同年5月披露通過聆訊後的招股書,但未在有效期內啟動招股,相關上市申請材料於2021年8月自動“失效”;2021年12月,公司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仍未實現H股上市目標。此次標誌着公司第三次向港股市場發起衝擊。

  業績層面,2025年上半年,貝達藥業呈現“增收不增利”態勢。據貝達藥業半年報數據,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31億元,同比增長15.37%,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同比下降37.53%,僅錄得1.4億元。值得關注的是,公司第二季度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68.36%,盈利壓力持續顯現。這是公司自2023年以來,首次在半年報出現凈利潤同比下滑現象。

  對於業績變化,貝達藥業在半年報中解釋,因計入當期損益的折舊攤銷等費用升高,導致歸屬凈利潤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貝達藥業研發費用為2.26億元,同比下降10.40%,而銷售費用達到5.94億元,同比增長13.34%。自2023年第三季度以來,公司研發支出呈現持續收縮態勢,而銷售費用卻逐步攀升。

  資金壓力凸顯 1.8億元合作款項未付

  貝達藥業此次再度謀求赴港上市,其背後或與公司面臨的資金壓力密切相關。從財務數據來看,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流動資産規模為13.59億元,已低於17.57億元的流動負債,短期償債能力承壓。現金流層面亦同樣趨緊,上半年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4.45億元,同比減少14.70%,資金流動性面臨挑戰。

  與此同時,貝達藥業在對外合作中還存在款項拖欠問題。據了解,此前益方生物與貝達藥業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合作開發創新藥貝福替尼,協議約定在該藥物觸發兩個里程碑節點時,貝達藥業需分別向益方生物支付1億元、8000萬元款項。2025年6月底,益方生物在上交所年報問詢函回復中披露,貝達藥業仍拖欠上述1.8億元里程碑付款,其中部分款項逾期已超兩年。

  針對該筆欠款,益方生物&&已採取多種方式催收,包括郵件溝通、電話&&、線下拜訪等,且在2024年末發送了正式催款函,但截至目前相關款項仍未到賬。基於款項回收風險,益方生物在2024年末已按10%比例計提1800萬元壞賬準備。

  貝達藥業2025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應付賬款總額為5.80億元,其中賬齡超過1年或逾期的重要應付款項金額恰好為1.8億元,對應款項正是拖欠益方生物的合作款,公司將未償還原因標注為“尚未結算”,意味着雙方關於該筆款項的爭議至今尚未解決。

  對於此次港股IPO募集資金用途,貝達藥業明確,擬將募集資金用於在研管線的研發活動提供支持、為開拓管線而進行的潛在的收購以及進一步開拓創新生態圈、營銷網絡建設及重點治療領域市場拓展、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核心産品依賴度高 新品未能形成接力

  貝達藥業2025年上半年業績數據顯示,公司凈利潤率降至7.55%,較2024年同期的14.40%出現顯著下滑。業績承壓的背後,或與公司長期存在的核心産品依賴度高、新品尚未形成有效接力等問題密切相關。

  作為以創新藥研發為核心的企業,貝達藥業目前已擁有凱美納(鹽酸埃克替尼)、貝美納(鹽酸恩沙替尼)、貝安汀、賽美納(貝福替尼)、康美納、伏美納、安瑞澤和奧福民共八款上市産品,覆蓋肺癌、乳腺癌等多個治療領域。然而,從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銷售結構看,真正支撐公司營收的核心産品僅為凱美納和貝美納兩款,二者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均超10%,其中凱美納曾一度佔據營收98%以上份額。

  作為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於2011年7月上市,長期挑起公司業績大梁。不過,該産品化合物專利已於2023年3月到期,儘管晶型等專利保護可延續至2029年以後,但已面臨阿斯利康、恒瑞醫藥等國內外企業的多重競爭壓力。另一核心産品貝美納雖受益於用藥周期長等特點持續放量,且一線適應症已納入醫保目錄,但受同類競品持續降價影響,毛利率同樣面臨承壓。

  被寄予厚望的三代EGFR抑製劑賽美納(貝福替尼),原本被視為驅動業績的新引擎,但市場表現暫未達預期。該藥於2023年5月、9月相繼獲批二線及一線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並在2023年12月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但從財務數據看,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其銷售額均未達到主營業務收入10%的披露門檻,分別低於2.46億元、2.89億元和1.73億元。

  這一表現與市場競爭格局密切相關。開源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國內已獲批的第三代EGFR TKI就有6款,其中5款為國産自研新藥。除了阿斯利康的奧希替尼,另有江蘇豪森的阿美替尼、艾力斯的伏美替尼、貝達藥業的貝福替尼、倍而達藥業的瑞齊替尼、南京聖和的瑞厄替尼。儘管賽美納已納入醫保,但銷售放量仍需時間。

  近期獲批的新品同樣面臨多重市場挑戰。2025年6月上市的1類新藥康美納(酒石酸泰瑞西利膠囊),是貝達藥業自主研發的CDK4/6抑製劑,但該賽道已被輝瑞哌柏西利、恒瑞醫藥達爾西利等頭部産品佔據,短期內難以形成顯著營收貢獻。7月上市的奧福民(重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雖為國內首款重組人血清白蛋白上市藥品,但實際由貝達藥業參股7.47%的禾元生物研發,貝達藥業僅享有約定區域內的獨家經銷權,對公司整體業績的拉動作用有限。

  隨着醫藥行業競爭加劇和醫保支付改革的深入推進,創新藥企需要更加注重産品差異化競爭力的構建。此次謀求港股上市,貝達藥業能否破解當前困局,仍需市場持續關注。

【糾錯】 【責任編輯:王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