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足金:黃金“新絲路”上的中國“新名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30 11:00:44
來源:新華網

硬足金:黃金“新絲路”上的中國“新名片”

字體:

當璣鏤雕刻與極光琺瑯化身為靈動的耳飾,當龍鱗鳳羽的紋路在頸間閃爍出流光溢彩,當“花絲細如發,寶石鑲而無痕”的金飾成為海外參觀者“愛不釋手”的産品,中國黃金珠寶産業的創新結晶 —— 硬足金,正以其獨特魅力,開啟“揚帆出海” 的全新征程。

9月17日,在香港珠寶首飾展覽會上,一抹 “中國金” 格外耀眼。今年,世界黃金協會首次組織14家中國金飾生産企業,以 “硬足金” 為核心打造專屬展區,並啟動“新絲路創新金飾出海計劃”,將這一中國獨創的金飾品類推向全球舞&。

更輕、更亮、更硬

硬足金成年輕人“新寵”

“什麼是硬足金?”對於這個名詞,或許一些消費者還感到“陌生”,但硬足金已經在黃金市場悄然崛起。根據世界黃金協會調研數據顯示,2024年硬足金已佔據中國金飾零售額20%以上的份額,尤其深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喜愛。

從定義上來看,硬足金‌是一種通過“電鑄成型”和“失蠟澆鑄”技術來提升硬度和耐磨性的高純度黃金(含金量≥99.9%),兼具傳統足金的純度和接近18K金的硬度。

“硬足金在不改變足金純度(即含金量)的前提下,通過技術手段顯著提升硬度,達到維氏60度以上。”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CEO王立新介紹,“硬度提升後,傳統足金因太軟無法實現的複雜設計和工藝(如鑲嵌、立體造型等)現在都能實現。”

並且,硬足金可實現空心結構,降低克重,提升設計空間,尤其在高金價背景下,可以滿足消費者“輕克重+高顏值”的需求。王立新指出,在過去幾年,硬足金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品類,成為增速最快的黃金珠寶首飾品類。

隨着新一代消費者的崛起,以及國內工藝技術的不斷革新,黃金首飾在産品研發和設計上升級與創新,硬足金也逐漸走向標準化、規範化、規模化。

今年5月1日,《硬足金飾品》行業標準(QB/T5793-2024)(以下簡稱:《標準》)正式生效。該《標準》由世界黃金協會牽頭倡議,在硬足金品類命名、規範硬度指標,生産過程與佩戴安全等方面提供行業指引。

“如今的中國金飾,已不是從前的千篇一律。更時尚的設計、更豐富的文化表達、更精湛的工藝、更成熟的製造體系,推動黃金走向多元與包容。同時,越來越多年輕人更是把黃金視為彰顯個性、表達態度的時尚選擇。”王立新説,款式多樣、精緻時尚的硬足金正在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目光。

技術革新+東方文化

“擦亮”中國智造金名片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硬足金,感覺做工非常精細,設計很時尚,非常棒。”一位來自印度的黃金珠寶採購商在試戴了一款硬足金産品後坦言道,“在我們本地市場,這種品類將會非常受歡迎。”

同樣,另一位來自印度的珠寶商BlueStone的首席商品官Vipin Sharma也&&,硬足金為嘗試現代多變風格,以時尚為導向的設計打開了新的思路,“它適合更廣泛的受眾,尤其是那些喜歡用現代方式塑造自己形象的人。我相信印度的消費者會非常喜歡這種設計。”

展會期間,來自印度、新加坡、泰國,以及東亞、東南亞地區的採購商成了硬足金展區的“常客”。他們詳細詢問産品的技術、工藝、設計,並紛紛表達了合作意願。

中國硬足金能夠俘獲海外購買者的心,並非偶然,背後是技術突破、文化賦能、需求適配等多重要素共同構建起的全球競爭力。

“過去的電鍍技術,只是讓飾品表面有一層薄薄的黃金,而電鑄技術的創新,能夠實現‘一千層’黃金的疊加。”展會現場珠寶金工創新藝術特展策展人吳飛洋介紹,電鑄工藝的升級,讓黃金飾品保持足金的同時,硬度更高,重量更輕。此外,3D打印技術、超聲波技術等新技術也都被應用到硬足金的製作當中。

技術的創新,讓黃金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而東方文化與非遺工藝的加持,則為硬足金打開了國際市場的通道。

“今年我們帶來的飾品都帶有非遺元素,比如榫卯結構、螺鈿技藝、漆繪技法等。像是這套金木玄暉系列,就是運用中國榫卯結構,實現黃金與紅酸枝、黑檀木的完美結合。”深圳市粵豪珠寶品牌及産研中心副總經理翁祥榕介紹,因為硬足金夠硬,適合鑲嵌,可以承接不一樣的非遺工藝,讓黃金飾品更時尚。

“尤其是中東的客人,他們喜歡一些造型比較特別、工藝繁複的拉絲大件産品,正好與融合中華文化傳統非遺工藝的硬足金相契合。”翁祥榕&&。

同樣,世界黃金協會中東及公共政策負責人Andrew Naylor也認為,中東人口非常年輕,海灣國家的平均年齡大約在30多歲。這些年輕人有不同的設計偏好,而硬足金首飾因其純度高,既是投資品也是裝飾品,具有吸引力。在裝飾性方面,新技術使得首飾更輕、更亮、更硬,可以製作出更精緻、時尚的設計,吸引年輕消費者,這一市場存在很大機會。

從技術上的創新,工藝上的突破,到非遺文化賦予的豐富設計,硬足金已然跳出“傳統材質”變為年輕化的“時尚表達”。“在設計和工藝水平上,中國的金飾産品也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王立新&&,“如今,中國的金飾産品已經具備了走向世界舞&的實力和底氣。”

“新絲路”計劃開啟

讓“中國品類”變“世界通貨”

需要承認的是,作為新品類,硬足金在出海初期,必然面臨重重挑戰。新加坡金銀市場協會CEO鄭良豪&&:“首先是稅收政策,尤其是奢侈品,很多國家還存在保護主義與關稅壁壘;其次是如何與當地黃金銷售渠道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最後是如何準確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與消費的差異,包括語言、習俗、審美等。”同時他強調,技術轉移以及如何結合當地文化進行生産設計也非常重要。

在多年的出海實踐中,翁祥榕也發現,正確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強化人才培養是黃金産品在國際市場實現突圍的重點與難點。

Andrew Naylor則舉例建議:“比如在迪拜市場,可以先以當地中國新居民為目標,建立品牌認知,然後再拓展到其他市場。同時與本地分銷商合作,阿聯酋不像深圳、土耳其或意大利那樣製造黃金,它是一個貿易中心,許多零售商從全球採購,包括香港、土耳其、意大利和中國。因此,與分銷商和零售商建立&&非常重要。”

另外,作為本次硬足金出海“首秀”的發起者,世界黃金協會通過市場調研、行業信息整合,以及組織協調資源等形式,積極助力企業出海。“憑藉和各地政府及市場的的良好關係,在硬足金出海過程中,協會不斷發揮宏觀引領與綜合性的作用。”王立新説。

值得一提的是,展會期間,在世界黃金協會的推動下,“新絲路創新金飾出海計劃”正式啟動。據悉,該計劃以硬足金為核心載體,旨在構建連接中國黃金珠寶産業與全球市場的橋梁,推動中國創新成果走向世界。

“‘新絲路計劃’不只是推出創新品類,更是希望推動極具創新與協作能力的中國金飾供應鏈納入全球珠寶價值體系之中。”王立新強調,這一戰略規劃顯示了中國黃金珠寶産業從産品輸出到標準輸出、從單一出口到全球布局的升級路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受限於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中國黃金産業居於全球黃金價值鏈低端環節,競爭力差。隨着黃金行業全鏈條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黃金産業轉型升級,作為中國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黃金産業不斷創新,並走向國際市場。

“足金”到“硬足金”,一字之差,卻完成了一場關於“黃金珠寶産業”深刻的結構性價值轉變——把厚重軟金變成輕盈硬金,也把中國黃金産業從“同質化紅海”推向“創新型藍海”。在當前全球黃金消費市場結構性變革的關鍵節點上,硬足金的出海是中國參與全球産業鏈價值重構的表現,中國金飾正由“跟隨者”努力轉變為“趨勢的引領者”。隨着“新絲路出海計劃”落地,硬足金也正以“技術+文化+標準”的三重身份,成為中國遞給世界的一張亮閃閃的“新名片”。(文/紀校玲)

【糾錯】 【責任編輯:楊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