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歷史題材拍出懸念張力和人性溫度——《營救飛虎》的啟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3 09:01:29
來源:北京日報

如何將歷史題材拍出懸念張力和人性溫度——《營救飛虎》的啟示

字體:

《營救飛虎》劇照

  81年過去了,飛虎隊隊員詹姆斯(米切爾·霍格 飾)駕駛的飛機在日本戰機的火網下不幸被命中。他彈射逃生的那一刻,依舊讓我們屏住呼吸。

  取材抗戰史中一次奇蹟營救

  不久前正式上映的劉浩良導演電影《營救飛虎》,其核心情節正是取材自真實的歷史事件:1944年2月11日,飛虎隊隊員唐納德·克爾擊落一架日機後,其駕駛的P-40戰鬥機在香港啟德機場附近被敵機包圍,座機中彈起火,他跳傘逃生後墜落山澗,當地村民將他藏進山洞躲避,還將消息傳給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遊擊隊員們。孤懸敵後的遊擊隊得到消息,迅速派出精幹隊員,花了整整27天時間,在日軍大肆搜捕中,制定了不可思議、來回穿梭的轉移計劃,成功將唐納德·克爾送回了他的基地。

  電影《營救飛虎》以這次奇蹟營救為敘事切口,將營救行動濃縮在48小時內,憑藉着“以小博大”的硬核張力,補上了這塊全民族抗戰歷史的拼圖,也為觀眾了解香港抗戰史提供了嶄新視角。

  剪輯構建危急氛圍

  影片開場不久,飛虎隊飛行員詹姆斯被俘受辱,危急時分,港九大隊的4位遊擊隊員沙膽仔(陳永勝飾)、三家姐(王丹妮 飾)、單刀(伍允龍 飾)及蝦米(韓陌 飾),奉命潛入日軍俱樂部保齡球館營救詹姆斯。就在這一天,地下黨員歡少(韓庚 飾)好容易等到刺殺日軍高官的機會。不料,因營救和刺殺任務“相撞”,歡少暴露,機敏如他,立刻決定與小隊會合,帶着詹姆斯在槍林彈雨中蹚開一道生路……小隊中的倖存者最終帶着飛行員與情報,在大鵬灣海蝕洞中絕地突圍、逃出生天。

  影片對真實事件進行了適當改編,刻意避開了對戰爭暴力與血腥的渲染,轉而以節奏敏捷的快速剪輯、壓迫感十足的音效和寫實風格的格鬥場景,構建出亂世中極限營救的危急氛圍。曾獲第43屆香港金像獎剪輯獎的張嘉輝,擔當本片的剪輯,他在剪輯中重點突出了營救小隊在撤離過程中,與“鬼子”的幾次遭遇戰:

  保齡球館內,電影以迅猛的鏡頭轉換,表現短兵相接的凌厲搏殺,多用特寫鏡頭捕捉動作細節,將主人公近身搏鬥的風聲、招式與力道展現得淋漓盡致;

  採石場的追擊戲,則巧妙利用礦坑和腳手架創造的立體空間,將打鬥動作與場地特色完美融合;

  坑道工事那場戲中,主創巧用一鏡到底的長鏡頭,呈現刺刀見紅的生死對峙,構成“燃點密集”的視覺衝擊。

  除了多場槍戰戲的刺激,影片也穿插了突出隊員個性的各種文戲,有時還潛藏幽默。這種節奏上的緊急與舒緩,形成了“漲潮與落潮”的節奏,增加了故事的彈性與張力。

  該片的音效設計也十分突出:戰機的震耳呼嘯,長距離阻擊的低沉聲響,海潮拍擊海蝕洞時,潮濕又空曠的回聲,讓觀眾身臨其境。一場接一場的掩護撤退戲,單刀、三家姐、歡少先後犧牲,但剩下的人依舊在掩護詹姆斯突圍,普通中國人面對強敵時的無畏精神,看得人熱血沸騰。

  表演提供細節真切感

  演員為表演提供的細節真切感,令人動容。

  歡少曾腿部中槍,雖擔任刺殺任務時早已傷癒,但為在跑動時帶出槍傷後遺症的感覺,韓庚特意在拍攝前,鞋裏放了顆小石子,以此硌腳感提醒自己。

  為了貼近角色,王丹妮毅然剃光長髮,以寸頭形象出演。戲裏,她未成年的女兒們都被日軍殺害了,留寸頭,既表明母親復仇的決心,又方便她戴上各種假發,進行身份上的偽裝。三家姐這一角色,突破了抗戰片裏女性總是擔當醫療、掩護、收集情報等任務的標籤,她成為一線女戰士,承擔了大量高強度的打戲。為將神槍手的能力展現得入木三分,王丹妮不停地訓練,直到她在鏡頭中“扯掉假發、露出寸頭、舉槍迎敵”的瞬間,每一個動作都連貫無比、一氣呵成,融入了肌肉記憶。她端起槍的眼神像火,目光落在隊友和孩子身上時,又展露出姐姐和母親的溫柔感,這種剛柔並濟的切換特別打動人。

  飾演單刀的伍允龍本就有武術功底,但這次為了展現近身搏擊的凌厲,伍允龍特意去學習八極拳,將拳術的精髓融入保齡球館那場打戲中。因為他在研讀歷史資料時發現,20世紀40年代,香港有不少武館,多以傳授八極拳為生。

  飾演飛虎隊隊員詹姆斯的年輕演員米切爾·霍格,為了加深對原型人物唐納德·克爾的理解,特意去讀了克爾八十多年前寫的日記和親手繪製的卡通漫畫,以再現他與營救小隊的相處。從初遇時因語言隔閡産生的疑慮,到歷經戰火考驗後逐漸建立的信任,米切爾·霍格演出了雙方在並肩突圍中結下的戰友情,很有層次感。在片尾,詹姆斯和沙膽仔對火點煙的場景,原型來自藏家鄒德懷收藏的一張歷史照片——滇西戰場上,正在搶修被日軍轟毀的機場的中國勞工滿臉滄桑,一名美軍飛行員走來向他借火。這份跨越膚色的默契,無需語言,閃爍明滅,觀者很難不被這份友誼深深打動。

  一比一復刻歷史空間

  為復刻刀光劍影的抗戰歲月,主創團隊一比一還原了1944年日佔時期香港紅磡、灣仔的街巷風貌,細緻搭建了多個富於20世紀40年代質感的室內場景,小到留聲機、木地板的紋理,大到街巷門樓的肌理,都在光影投射中栩栩如生。主創還深入大鵬灣海蝕洞勘察,摸準潮汐起落後,再展開實景拍攝,讓主人公逃出生天的邏輯變得真實可靠。這個故事打戲激烈,情感深沉,以粗糲的真實感,講述一段跨越種族與身份的情誼,講述人們如何在侵略者的圍追堵截中“活下去”——忘卻屈辱與消沉,尋找通往勝利的極窄出口。(散文家、媒體人 明前茶)

【糾錯】 【責任編輯: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