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最近,一道小學二年級的數學題成為熱點——有3個盤子,每盤8個水果,一共有多少個水果?列式是3×8還是8×3?孩子寫了3×8,卻被老師判錯。有老師在家長群解釋,寫乘法算式,先找每份數寫在前面,再找有幾份寫在後面。應列式為:每份數×份數=總數(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總數)。
但這讓輔導作業的家長直呼不明白:明明結果是一樣的,順序有這麼重要嗎?
其實,這不只是簡單的順序問題,還關乎思維邏輯。有網友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3隻5兩的梭子蟹和5隻3兩的梭子蟹,雖然總重量相等,但兩者區別很大。”
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在回復中&&,乘法算式的寫法或者符號表達,本身其實就是對乘法定義的一種約定,因此,這種符號表達的意義是唯一的,特別是在有具體情境的時候。
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算出正確答案,更是幫助孩子建立清晰的數學思維。在初學乘法階段,強調“每份數×份數”的格式,實際上是在強化乘法的本質意義,即乘法是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運算。寫成“8×3”,代表的是3個8相加,而“3×8”則意味着8個3相加。雖然數值相等,但對應的現實情境不同。
這種寫法上的規範,並非吹毛求疵,而是幫助孩子建立數學與現實的連接,讓他們明白每個數字在具體情境中代表什麼。在學習的初始階段,這種約定能夠避免概念混淆,為後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就像學習語言先要掌握基本語法,熟練之後才能自由變換句式。
這場爭論也折射出教育理念的時代變遷。過去不區分順序,只要結果正確即可,如今不僅看結果還看順序,這種變化反映出數學教學方式和教育理念的調整與演進——從追求計算結果正確,轉向更加注重概念理解和思維培養。
教育具有階段性,理應循序漸進,在合適階段採用合適方法。低年級學生首先需要通過固定格式理解乘法本質,等到熟練掌握後,再引入乘法交換律。沒有前期的規範建立,就很難有後期的靈活運用。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場關於乘法順序的討論,所觸及的可能是數學教育的核心問題,即我們希望孩子通過學習數學獲得什麼?是僅僅學會計算正確答案,還是真正理解數學概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從長遠來看,後者更為重要。
説到底,數學不只是數字運算,也是一種思維語言。掌握這門語言,既要理解其基本規範,也要逐步領會其靈活運用。在孩子剛剛接觸乘法的階段,適當的規範訓練有助於構建正確的數學概念基礎。隨着學習的深入,他們自然會理解數學中規範與靈活之間的關係。
總之,有關“3×8”與“8×3”的爭議,既關乎計算結果,更關乎思維方式培養,值得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重視。 (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