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秋分養生正當時,專家支招防病保健康
新華社記者李恒
9月23日將迎來秋分節氣。隨着秋分的到來,天氣轉涼、溫差增大,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腹瀉等疾病進入高發期,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隨之增加。如何科學應對秋季健康挑戰?22日,國家衞生健康委以“時令節氣與健康”為主題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專家進行解答。
中醫防秋燥,科學防流感
秋分時節,天氣由熱轉涼,中醫認為此時“燥邪當令”,易傷肺津。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黃欲曉介紹,今年秋分呈現“燥濕交織”的特點,燥氣會讓人們感覺口鼻乾燥、咽喉不適,濕氣又影響人體脾胃功能,導致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和腹瀉等疾病高發。
秋分節氣如何養生保健?專家&&,既要潤燥,還要注重保護胃腸功能,避免濕氣困擾。對於過敏性鼻炎,可用指腹按揉迎香穴3至5分鐘,能有效疏通鼻腔,緩解症狀;對於秋季腹瀉,可採用食療方法,如選用茯苓、山藥、炒薏苡仁、粳米、百合一同熬粥溫服,可改善腹瀉症狀。
國慶假期將至,人員流動增加,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進入高發期。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韓俊建議,公眾應及時接種流感疫苗,並注意勤洗手、科學戴口罩、室內常通風、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
“若有出行計劃,要密切關注目的地疾病流行現狀和相關部門健康風險提示,如果出行前出現發熱、咳嗽或腹瀉等傳染病相關症狀,建議暫緩出行。”韓俊&&,同時,要關注目的地天氣情況,根據當地氣溫適當增減衣物;旅途中注意飲食衞生,規律用餐;返程後要做好健康監測,如果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盡快到醫院就診,並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地點與飲食情況。
心血管疾病易發,應對“溫差”是重點
秋分前後,晝夜溫差明顯,心血管系統面臨考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主任醫師馬文君説,當環境溫度在短時間內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血管會隨之收縮與舒張,不僅會增加心臟負荷,更易引起血壓波動。對於已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人群,血壓波動會增加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發生風險。
專家&&,防護重點在於應對“溫差”。可採用“洋蔥式穿衣法”,多層薄款、隨時增減,尤其注意頭、頸、背、足等部位的保暖。平時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要注意規律服藥,重視清晨血壓的測量。一旦發現血壓持續升高或波動較大,應及時諮詢醫生,科學調整用藥。
運動方面,應選擇一天中溫度適宜的時段進行戶外鍛煉,運動前充分熱身,運動強度以身體微微發熱、不出大汗為宜,避免運動後受風着涼。
針對“春捂秋凍”和“貼秋膘”的説法,馬文君&&,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宜“秋暖”,不宜“秋凍”,避免寒冷刺激導致動脈斑塊破裂形成血栓,誘發急性心梗或腦梗。“貼秋膘”也應科學理解,對於心血管高風險人群,不宜盲目進補,要多補膳食纖維、優質蛋白,通過適度的抗阻鍛煉增加肌肉量。
科學用藥不放鬆,家庭藥箱要管好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對藥物使用存在誤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藥師張海英説,處方藥必須憑醫師處方才可購買、調配使用,如注射劑、抗生素、降壓藥、降糖藥等,用藥不當可能會産生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藥物依賴性等。同時,處方藥需嚴格遵循醫囑使用,包括劑量、用法和療程等均不可自行調整。
非處方藥包括治療感冒、發燒、咳嗽、頭痛的常見藥物,以及維生素類藥物等,使用前均需仔細閱讀説明書。根據安全性不同,非處方藥可分為甲類非處方藥和乙類非處方藥,甲類非處方藥需在藥店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一些人認為“過期藥只是藥效差,沒變質就能吃”,對此,張海英表示,不建議服用過期藥,過期藥易出現有效成分含量下降,還可能發生化學變質,滋生細菌,産生安全隱患。
專家建議,家庭儲藥應按説明書要求儲存,避免陽光直曬和潮濕環境,分類存放,安全管理,每3至6個月檢查一次藥品有效期,過期或變質藥品及時處理。同時要注意開封後的藥品有效期與未開封藥品有效期的區別,如眼藥水開封後的有效期一般是4周以內,超過4周沒有用完,建議及時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