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中國淵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在中國人的普遍認知中,土地與收穫緊密相連,農民對於土地總是有着更多收穫的期盼。去年以來,浙江山區縣衢州市開化縣,堅持問題導向、服務導向和富民導向,試點推行農業“標準地”改革,通過集中流轉農業用地,推動農業生産規模化、機械化、市場化發展,提升農業土地“畝均效益”,加快推進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強縣,以回應農民對於土地的收穫期盼。
據開化縣委縣政府制定的目標任務,到2023年底,要通過改革帶動農戶增收500戶以上、村集體增收200萬元以上;到2025年,要帶動農戶增收2000戶以上、村集體增收600萬元以上,為開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共富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保障。當地黨委政府實現目標的底氣何在?改革工作聚焦哪些領域?這項改革究竟要改變什麼?開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一一解答。
堅持問題導向 改出農田利用高效率
開化是典型的山區縣,“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限制,導致當地可用於農業生産的優質土地數量有限,目前全縣耕地面積24.33萬畝,在同屬於山區26縣的衢州6個縣(市、區)中,也僅排名第4。近幾年,“非糧化”“非農化”整治,為開化梳理出一批可用於農業生産的優質土地,做好農業土地利用的精細化文章,成為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突破方向,也是開化爭當“兩個先行”山區奮勇探路者的自我追求。
2022年,浙江省試點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按照一定標準建設符合主體標準、産業標準、投入産出標準等控制性指標的農業土地,以實現農用地資源優化配置、勞動生産率和土地産出率提高。在這場行動中,包括開化在內,衢州全市6個縣(市、區)均列入農業“標準地”改革省級試點。“牢牢把握省裏的指示精神,開化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吸收了義烏、安吉等地的改革經驗,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探索出屬於開化的農業‘標準地’改革路徑。”開化縣農業農村局農村經濟管理站站長鄭益紅&&。
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開化按照土地用途,將糧食生産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一般農田、園地、未利用地分別劃分為一、二、三類標準地,並規定“標準地”必須基本連片50畝以上,以滿足農業規模化發展的迫切需求。“標準地”由村集體統一向農民流轉,隨後經由村集體或開化縣兩山集團,通過掛牌出租、協商磋談等方式對外招商引資,敲定初步合作意向後,根據農業主體的生産需求,村集體或開化縣兩山集團做好“標準地”的前期改造提升工作。
“改革要針對問題的源頭,才能‘治標又治本’。”開化縣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吳根良&&,開化農業“標準地”改革,聚焦土地這一農業生産資料,通過集中流轉、市場對接、全程服務的運行模式,能更具針對性地解決以往因分散種植、技術限制而出現的農業低效發展問題和拋荒問題,有助於推進農業市場化、規模化、機械化發展,農田“畝均産值”有望實現翻番。
堅持服務導向 改出産業發展好環境
正值春忙時節,開化縣池淮鎮余田畈村,浙江潤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偉松望著210畝田地裏種下的香芋苗,開始憧憬起今年的收穫。“按照往年的經驗,每畝地能收穫6000斤香芋,今年預計實現總産值168萬元。多虧了開化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讓我的新基地能迅速落地,趕上了今年的香芋生産季節。”從今年一月簽訂好合同,到二月開始生産,張偉松新基地落地全程用時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張偉松是金華浦江人,2014年,他因在池淮鎮開辦無花果種植基地而與開化結緣。2022年,主要經營香芋種植的張偉松,出於企業擴大生産的實際需求,謀劃建設新的香芋生産基地。聽聞張偉松的想法,池淮鎮的幹部主動&&上他,向他介紹開化農業“標準地”改革的模式及好處,並陪着他到全鎮的鄉村進行考察,待他選中合適的點位後,村鎮幹部又夜以繼日地踏上農戶的家門進行溝通,幫他流轉並整治好所需的連片土地。
支撐起池淮鎮村幹部如此悉心周到服務的,是開化縣委縣政府為農業“標準地”改革所構建的工作體系和保障舉措。以服務企業和市場的務實工作定位,開化&&《開化縣農業“標準地”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建立標準清單、土地流轉、流轉保障、精準招商、科技服務、數字管理等多重工作機制,並提供用地、金融、宜機化改造、人才等方面的專項扶持,為農業主體創造“拎包入住”的基礎條件。同時,開化還整合全縣已有的中藥材、茶葉、清水魚等特色農業保險,為農業主體提供全方位保障。
政府的服務和保障之舉,令張偉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目前他已在池淮鎮流轉了680畝農業“標準地”,在他的設想中,要用三年時間將這個數字擴大為1500畝,在這裡打造農業生産的“新據點”。“我在外地也有其他的生産基地,但都需要我自己上門跟農戶談,從確定項目到正式落地,光是中間溝通談判的時間就要用去大半年。在開化,政府幫我做掉了前期工作,操心的事情少了很多,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在這裡進一步擴大生産規模的想法。”張偉松説。
堅持富民導向 改出農民增收寬路徑
在改革動力的激活下,優質農業項目紛紛落地開化,持續為村集體和農民增收帶來“好消息”。余田畈村村民姜春文曾投資1萬元在自家的三畝田地種上桂花樹,但因培養經驗不足,極端天氣影響和市場行情不佳,這筆投資“分文未得”。隨着“標準地”改革的試點推進,他按600元/畝/年的價格,把自家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做了筆“零本獲利”的生意。
“産業為村裏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據余田畈村村支書廖明興介紹,如今村集體收入渠道更多了,不僅有政府200到300元/畝的流轉補貼,還有轉租給農業主體的租金收入和農業主體的經營利潤分紅,每年底村集體也會另外拿出一部分收入給村民分紅。
通過農業“標準地”改革,去年錢江源中藥材育苗基地順利落地池淮村,既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工資收入,還以多産融合帶動農民增收。錢江源中藥材育苗基地是國內規模較大的中藥材育苗基地,年育苗産量能達到1億株,最忙碌時一天需要100多名工人在大棚勞作,入駐後該基地以每人每天150元的工資廣泛向周邊鄉村招募育苗工,僅去年基地人工費支出達2900萬元。同時,該基地還重點面向全國中小學生開發“中藥材課堂”研學項目和面向全國醫學專業大學生開發“中藥材基地實踐”項目等研學産品,驅動周邊鄉村發展起住宿、餐飲、農特産售賣等業態。
農業生産有風險,開化農業“標準地”改革的實踐,以穩定的土地租金和勞務薪金、分紅股金等多渠道收入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農民化解“收入看天”的不穩定境況。為深化“穩收入”文章,開化還將“標準地”改革工作與“錢江源”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有機結合,通過訂單收購的合作形式,將農業“標準地”擴展為“錢江源”品牌種植基地,為“錢江源”品牌提供優質農産品的同時,有效解決“標準地”農特産品後續可能面臨的“出路”問題。
“開化的改革探索剛起步,時刻面臨着涉及農戶多、協調資源難、工作任務重等問題,但我們會堅持做下去的。”吳根良&&,農業是民生所繫,開化要沉住心,一步步攻堅改革路上的“硬骨頭”,通過農業“標準地”改革改出農村産業興旺和共同富裕的牢固地基。當前,開化已開始謀劃起下一步動作,要結合全縣農業“生命線”茶産業,試點特色茶園“標準地”,推動農業“標準地”改革向縱深發展。(池曉俞)
責任編輯:劉媛
-
“五一”出行高峰將至 浙江多條高速公路主線流量將大幅增加
2023-04-26 10:22:55
-
國務院安委會對浙江武義致11死火災事故查處實行掛牌督辦
2023-04-25 13:22:22
-
打造全國首個文學大數據&&
2023-04-25 10:52:00
-
杜鵑花節變裝秀⑤| 藥農上演變裝秀 宣推家鄉藥材
2023-04-24 18:00:42
-
臨海古城的“新時代文化建設”怎麼搞?
2023-04-24 16: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