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發展未來産業的指導意見》,明確圍繞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優先發展未來網絡等9個創新基礎良好、成長較快的未來産業;培育發展量子信息等6個力量尚在集聚、遠期潛力巨大的未來産業。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浙江力爭涌現一批有影響力的未來技術、創新應用、頭部企業和領軍人才,形成有競爭力的未來産業體系。
到2035年,未來産業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成果,打造5組未來産業國際公共專利池,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未來産業“鏈主”企業,構建5個以上規模超千億元的未來産業集群,成為全球未來産業創新發展高地和優質企業集聚地。
9個優先發展、6個探索發展的未來産業都有哪些?一起了解!
優先發展9個快速成長的未來産業
未來網絡
加快智能計算理論技術和創新産品突破,探索超高速光電太赫茲通信、高速全光通信、第六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推動窄帶物聯網增強系統與終端設備、新一代網絡通信芯片及系統集成等研發及産業化,構建多模態智慧網絡。
元宇宙
加強高性能計算芯片研發,突破人機交互、數字孿生技術,推進區塊鏈、交互終端、系統軟體、原創內容集成應用。
空天信息
深化低軌衛星互聯網、高精度導航定位、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等研究,帶動衛星火箭研發設計、空天裝備製造、信息終端生産、空天信息應用全産業鏈發展。
倣生機器人
開展倣生感知認知、生機電融合、人工智能、視覺導航等技術研究突破與系統集成,強化商用場景和個人、家庭應用場景探索。

合成生物
加快發展定量合成、基因編輯、蛋白質設計、細胞設計、高通量篩選等前沿技術,推動合成生物技術在生物智造、生物育種等領域的顛覆性創新與工程化應用。
未來醫療
重點發展細胞與基因治療、幹細胞、核醫療、影像診斷、多組學數據分析、醫學人工智能等先進診療技術,人造組織與器官、數字藥物等醫用器械與裝備。
氫能與儲能
突破超高壓或深冷氫能儲運、高效催化劑、氫燃料電池、電化學儲能等前沿技術,發展高效制氫、儲氫、用氫産品,加快在智慧交通、綠色化工等領域應用,推動多能互補。

前沿新材料
重點發展石墨烯、超導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碳纖維複合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等領域,加快碳化硅、氮化鎵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晶圓製造工藝發展,以新一代材料形成新一代技術裝備。
柔性電子
突破柔性電子材料、綠色照明、傳感與傳感器件技術,支持柔性信息顯示、柔性電子器件、柔性電路、柔性穿戴設備等研究及産業化。
探索發展6個潛力巨大的未來産業
圍繞量子信息、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控核聚變及核技術應用、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智能倣生與超材料等6個領域的未來産業,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聚産業發展創新能量。
前瞻布局重點領域未來化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等挑戰,多方向、多路徑開展不確定性未來技術預研。
《指導意見》提出,浙江將着力構築未來技術創新&&,提升發展“萬畝千億”新産業&&,爭創國家未來産業先導區。
着力構築未來技術創新&&
加快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圍繞三大科創高地重點領域自主謀劃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源於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基礎理論發現和原始創新。
強化以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為龍頭的新型實驗室體系建設,加快打造10大省實驗室。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主&&,聯動推進科創走廊建設,積極爭創杭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立健全技術(産業或製造業)創新中心體系,建設面向未來産業的新型研發機構,培育一批未來産業技術研究院(學院),加快技術創新和産業孵化。

提升發展“萬畝千億”新産業&&
按照一個&&聚焦1—2個未來産業的原則,以“萬畝千億”新産業&&為主陣地,大力發展重量級未來産業,積極招引標杆企業和重大項目,加快未來技術創新、未來場景培育、未來生態構建,打造未來産業發展引領高地。
推動現有産業鏈向前沿領域延伸,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建設創新服務支撐&&,利用市場機制協調和整合科研、投資、技術轉移,構建一批未來實驗室、未來工廠、未來社區等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産業未來化基地。
爭創國家未來産業先導區
支持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産業基礎雄厚的高新區、特色小鎮等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先導區,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産品開發—場景應用”未來産業培育鏈,積極爭創國家未來産業先導區。
加強高水平創新創業綜合載體建設,通過“&&+賦能+開發者”的組織方式,為未來技術研發、轉化提供專業服務支持。強化與山區26縣在未來産業領域的産業鏈優勢互補、核心技術協同創新、應用市場開發合作,建設一批未來技術應用&&。

《指導意見》還明確了加強科技創新攻關、推動成果加速轉化、打造融合應用場景、強化企業梯隊培育、完善人才引育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生態和加強組織推進等7大重點舉措。
鼓勵現有行業頭部企業布局未來産業前沿領域,加快引進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支持企業牽頭科研院校搭建未來産業創新聯合體,培育一批未來産業“鏈主”企業。
支持高校建立未來産業特色學院,加大面向未來産業發展的學科創新和交叉融合力度,完善學科設置、項目資助、人才培育的關聯機制。建立人才跟蹤培養機制,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在未來産業領域取得突出成績、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