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示范區:創業 發力 加速跑——訪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
2021-11-03 10:30:31 來源: 解放日報
圖集

  張忠偉翻出一張老照片。

  説老也不算老。照片拍于2018年底,身著風衣的張忠偉獨自站在水邊,身形瘦削。照片上有密匝的蘆葦蕩,有泛白的湖水,荒涼、沉寂,人工建築是對面的鐵塔和遠處一座高速公路橋。

  照片拍攝的位置在上海、江蘇的交界地。當時,張忠偉正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前期戰略研究。三年過去了,如果想要在相同的位置拍一張相同的照片,已經不可能。2019年11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正式揭牌,之後跨越元蕩的東航路—康力大道互聯互通工程成為跨省域道路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的重點示范工程。去年底,橫跨元蕩的公路橋和步行橋先後貫通,再然後,原來插在元蕩湖裏的滬蘇老界樁被拔除,船只可以在湖內無障礙通航。

  三年,一個原本不起眼的省界交界地在交通設施、區域功能上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些變化並不是易如反掌、一蹴而就的。“示范區裏沒有容易的事,只有難和更難。”張忠偉這樣概括。10月16日,在滬蘇浙交界地舉行的水鄉客廳重點項目開工啟動儀式結束後,張忠偉和幾位負責收尾工作的同事緊緊擁抱在一起。這一個擁抱裏的百種滋味要細細講起。

  記者:説到水鄉客廳,大家都很關注。水鄉客廳重點項目總投資290億元,投資金額如此之大的一個項目為何要放在這個交界地?

  張忠偉:從一體化發展的角度看,這裏處于上海、蘇州、嘉興這麼一個大都市圈的黃金地帶。過往這裏墩子(攔路的水泥墩子)多、竿子(作為界樁的竹竿)多、中斷點(斷頭路)多。相鄰的兩個地方,如果雙方沒有互通,建設項目需要各自投錢、各自出成果;但是在水鄉客廳,我們投一個一體化的項目,它可以讓要素流動范圍更大,成本相應降低。

  水鄉客廳也是一體化制度的集中萌發地。通過編制水鄉客廳城市設計方案、水鄉客廳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組建由兩省一市同比例出資、同股同權的長新公司,做實了跨省域共投共建機制,長新公司與三峽集團合資成立水鄉客廳公司,實現“一個主體管開發”;成立水鄉客廳開發建設指揮部,實現“一個平臺管實施”;制訂水鄉客廳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實施先行啟動區規劃建設導則,實現“一套標準管品質”;在土地管理、項目投資、財稅分享、社會治理等方面深化更為豐富的制度創新應用場景,探索“一體化制度管治理”。

  記者:示范區剛成立時,曾提到如何實施財稅分享是最大的一個難題,也是最核心的難題,現在這個課題進展如何?

  張忠偉:對示范區來講,大家先要把蛋糕做大,把制度紅利釋放出來,然後再考慮怎麼切蛋糕。在跨域共建的區域裏會涉及利益分享的問題。目前示范區跨域財稅分享實施方案已經出臺,這個投入共擔,利益共用的財稅分享方案,包含三類情況。第一類是類似水鄉客廳這樣的項目,投入大、投資回報周期長,我們就建立一個共建共投機制。第二類是涉及跨域園區合作的項目,協同招商、協同分享。第三類是跨區域協同招商的項目,比如青浦有一個招商資源很好,但落在吳江或是嘉善更好,雙方就需要一種財稅分享模式。針對這三類情況,我們已經明確了財稅分享路徑。

  記者:現在回頭看,示范區這兩年經過了哪些發展階段?現在到了一個什麼階段?

  張忠偉:回顧這兩年,如果要找一個關鍵詞的話,那就是“創業維艱”,是“需要開疆拓土的毅力和決心”。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打基礎,把四梁八柱立起來,但立起來不等于工作結束。創新的制度出來後還要實踐、反饋、完善。所以,示范區成立第一年是打基礎、立框架;第二年是全面發力年,也是檢驗年。現在我們進入第三年,第三年應該是加速跑年。我們積累了經驗、鍛煉了團隊、樹立了信心,我們應該能夠加速跑好。

  記者:這兩年有沒有什麼遺憾?

  張忠偉:有的。我希望在示范區的建設過程中,能夠更多地對接國際資源,去學習借鑒國際先行地區的經驗。但因為疫情關係,這一步有所欠缺。2019年,我們組團訪問了歐洲。在丹麥哥本哈根和瑞典的馬爾默交界的厄勒地區,我們看到雙方共同成立公司,建造厄勒大橋,這樣讓兩國的要素充分流動起來,哥本哈根的商務成本降下來了,馬爾默地區的産業功能也發展起來了。

  記者:如果現在疫情已經結束可以出訪了,您最想獲得哪方面的啟發?

  張忠偉:我最想知道如何評價一體化的進程。我知道厄勒有一個厄勒區域發展指數,但還不知道這套係統是如何運作的。另外,我還想知道,在合作共用中,如何讓市場更有效地發揮它的力量。(記者 陳抒怡)

  

責任編輯:劉志媛

浙江余姚:古村迎金秋 又見柿子紅
浙江余姚:古村迎金秋 又見柿子紅
【組圖】桂花晚來香 花滿自然秋
【組圖】桂花晚來香 花滿自然秋
開幕了!第八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在浙江杭州舉辦
開幕了!第八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在浙江杭州舉辦
【顯影中國】一家是農民,卻用畫筆“種地”
【顯影中國】一家是農民,卻用畫筆“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