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文山州緊扣“一個跨越”“三個定位”,圍繞雲南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聚焦“産業、項目、幹部”三個關鍵,創新開展“深、聯、幫”專項行動,在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生態文明、改革開放、民生福祉等領域實現全面進步,交出了一張充滿辨識度、飽含獲得感的時代答卷。
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十四五”期間,文山州經濟實現量與質的“雙提升”。前四年,全州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6.3%,跑贏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規上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16.2%,全社會用電量位居南方電網供電片區地級市前列。園區經濟活力迸發,省級産業園區實現全覆蓋。“四大重點産業”加快發展,建成綠色鋁産能343萬噸,佔全國的近十分之一、全省的一半,成為“北鋁南移”標誌區,預計今年將突破千億元大關。三七産業持續領跑全國,綜合産值突破400億元。“1+4+N”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體系加快構建,重點農業産業綜合産值達1759.4億元。旅游品牌持續打響,“三七之鄉·康養文山”“旅居雲南·好在文山”影響力不斷擴大,2024年旅游接待突破5000萬人次,實現旅游花費541.4億元。

7月16日,游客在文山州普者黑景區內乘船游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民族團結譜寫新篇章。文山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涌現出一大批國家級示範典型。常態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打造“石榴紅”系列品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深入人心。平遠片區“拆墻透綠”,拆掉有形的墻,更打通了心靈的墻;“趕團結街·過幸福年”等活動,成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美美的平遠”畫卷正徐徐展開。
生態文明繪就新圖景。天藍、地綠、水清,成為文山最鮮明的底色。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三年超99.2%,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兩年達100%。“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重現普者黑湖,成為生態改善的最佳見證。綠美建設紮實推進,健康綠道、口袋公園、美麗庭院星羅棋佈,“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日常。石漠化治理的“六子登科”模式走向全球,馬關縣創成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西疇縣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改革開放激發新活力。“十四五”期間,文山州改革攻堅亮點頻出:縣級群團“聯盟”改革入選中國改革年度案例,“周末親清約·政企面對面”獲全國工商聯實踐創新獎,構建了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係。開放步伐鏗鏘有力:文蒙鐵路、文靖鐵路、富寧港等項目穩步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速成型。以“口岸+園區+産業”為路徑,天保、都龍、田蓬口岸功能持續優化,形成“金色榴蓮+銀色鋁品”特色外貿組合。今年前三季度,全州外貿進出口29.6億元、口岸貨值突破51.1億元,分別增長37.1%、111.8%,天保口岸躍升為全國第三大陸路榴蓮進口口岸。

3月7日,在文山州文山市的一家三七加工企業,工人在生産線上作業。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鄉村振興展現新畫卷。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農村居民收入較2020年顯著提升。實施就業創業十件實事和邊境“兩增長三提升”行動,邊民增收與守邊固防同步推進。教育醫療提質發展,文山職業技術學院創辦,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實現,縣級醫院全部達標。文山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群眾對創衛滿意度全國領先。
安全穩定得到新鞏固。進一步樹牢國家、國土、國門、國防意識,成功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創新建立村組兩級抓黨建促基層治理和各領域風險隱患排查“兩張清單”,實施政策、法律、安全、應急基本常識“一戶一明白人”工程,築牢平安建設根基。認真落實“1262”應急機制,成功應對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3輪颱風疊加衝擊,有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黨的建設取得新成效。文山州常態化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啟動開展“飲水思源、致富思進”宣教活動,實施“紅旗飄飄”工程,增強幹部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自覺。持續深化“深、聯、幫”專項行動,為企業群眾紓困解難。縱深推進清廉雲南建設文山行動,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三法三化”“三個馬上”“三部曲”等要求融入日常、形成習慣。通過加強項目謀劃、樹立正確用人導向、鍛造“五力”強的幹部隊伍,構建狠抓落實的嚴密體系。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開展仙人掌規模化種植前的莊子田居民小組後山(中共文山市委宣傳部供圖);下圖:8月7日在莊子田居民小組後山拍攝的仙人掌種植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彭奕凱攝)。
“十四五”是文山蝶變昇華的五年——從經濟洼地到産業高地,從邊陲末梢到開放前沿,從石漠荒山到綠水青山,文山用實幹書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邊疆實踐。站在新起點,文山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向着“3815”戰略發展目標砥礪前行,譜寫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嶄新篇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