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11/27 11:33:21
來源:雲南日報-雲新聞

石榴結籽 童心相連——石林縣民族小學以文化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字體:

  今年9月25日,石林縣民族小學的校園裏洋溢着喜慶的氣氛。歡快的樂曲響起,石林縣民族小學的孩子們翩然起舞,他們用自創的非遺課間舞《彝山彩虹》和《中華民族一家親》迎接遠方的客人——曲靖市陸良縣西華小學的師生代表。

  “希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石林縣民族小學校長泰林紅&&。這一刻,兩校師生的手緊緊相握,仿佛聽見了民族團結的種子破土而出的聲音。

  編排民族團結課間操,是石林縣民族小學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校園的生動實踐。每到課間操,學生們身着民族服裝,跳起節奏歡快、動作靈活的自創課間舞。這場近30分鐘的民族團結大課間舞,融入了彝族、苗族、傣族等多個民族的舞蹈元素,每個動作都充滿着特色,讓學生們在活動筋骨的同時,大大激發了參與的興趣。

  在石林這片奇峰林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熱土上,石林縣民族小學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將民族團結進步的理念化作校園日常,綻放出最美的風景。

  “近年來,學校以‘12345+10’的工作思路及措施,圍繞‘培根鑄魂育新人 石榴籽紅向未來’為主題,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根植於每個孩子心中。”泰林紅説。

  如何更加靈活地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石林縣民族小學的獨特之處在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了起來。

  小小石榴籽課堂上,孩子們聆聽着阿詩瑪的傳説,探討着各民族的風俗智慧;國旗下的演講,同學們講述着民族英雄的故事,分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俗;校園文化節,讀書節、書法比賽、民族舞蹈等豐富活動,讓民族團結進步理念在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中融入血脈。

  在石林縣民族小學“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基地”內,彝族摔跤傳承區擺放着摔跤訓練時所用的器材和服裝,墻上展示着石林縣有名的摔跤前輩與石林縣民族小學培養出的優秀摔跤運動員照片。平日裏,石林縣民族小學教師、縣級彝族摔跤傳承人畢宏英負責對學生進行訓練。

  校園裏,一把琴筒直徑5米,長24米,重8噸的彝族大三弦引人注目。琴筒上記載着彝族傳統火把節熱鬧的場面,著名的阿詩瑪和阿黑哥的傳説,火把節前一天兒童跳牛皮舞的場面,火把節熊熊燃燒的烈火等。琴桿上用火苗作裝飾,喻示着石林人民生活紅紅火火。

  據了解,這是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石林縣“大三弦王”——畢光明老先生,花了近5年的時間,純手工製作而成的。

  長期以來,石林縣民族小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不僅組建了《阿詩瑪》展演隊、摔跤隊、刺繡隊、三弦隊、細樂隊、獅舞隊、鼓號隊,還組織學生參加各類非遺傳承活動,每週定期開展彝族刺繡、彝族摔跤、大三弦、獅虎舞、鼓號隊、阿細器樂等訓練,讓孩子們從小就認識和學習傳統民族器樂,促進孩子們全面發展。

  “學校常態化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浸潤青少年的心靈。”泰林紅説,“我們還邀請專家學者來學校開展主題教育,帶領學生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産博物館、祿豐世界恐龍谷等地開展研學活動。今年,在學校和家委會協商下,決定將滾鐵環和竹竿舞也納入今年的體育科技節活動,讓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到學校的教育中,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石林縣民族小學的孩子們不僅認識民族服飾上的圖案,更親手體驗刺繡的技法;他們不僅聽説過摔跤的豪邁,更在體育課上感受這份力量與智慧;民族文化長廊裏,懸挂着學生的蠟染作品和書法作品;在文化交流和研學活動中,孩子們跨越千山萬水,成為連接各地區民族文化的橋梁。

  如今,這所學校作為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範學校。在這裡,每一個孩子都既是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更是中華大家庭的擁抱者——他們用童真譜寫着一曲新時代的民族團結讚歌,回蕩在石林的峰林間,也必將迴響於未來。

【糾錯】 【責任編輯:徐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