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龍江草果大豐收。 通訊員 楊時平 攝

獨龍江鄉美麗庭院。
冬季,獨龍江峽谷林木萋萋,綠水蜿蜒,美景如畫。
吃過早飯,馬庫村護林員迪仙花像往常一樣,帶上水壺、砍刀、乾糧,與同伴們鑽進大山。
“進入冬季,是護林防火的關鍵時期。我們得時時在山中和村寨周邊林地巡護。”迪仙花説,她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做好日常巡山管護外,還要向村民宣傳保護生態法律法規、護林防火知識,及時制止亂砍林木、捕獵和採挖野生中藥材等破壞生態的行為發生。
從村子到山林的巡護之路,迪仙花風雨無阻。攀懸崖、過激流、穿密林,與大山為伴,和林木鳥獸為友,在野獸嘶吼的林區,她和全鄉376名護林員用腳步丈量每一寸高山,守護着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守護着山腳下美麗的家園。
為保護生態環境,當地&&了《獨龍江保護管理條例》《獨龍江鄉鄉規民約》,實行嚴格的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山上的老百姓下山住進安置房,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面退耕還草。
如今,獨龍江鄉森林覆蓋率達93.10%,獨龍江流域有高等植物2278種、野生動物104種,成為名副其實的自然地貌博物館、生物物種基因庫。
獨龍江畔,巴坡村黨總支書記木京龍進組入戶,宣傳組織化收購草果帶來的利好。10年發展,巴坡村成為獨龍江鄉草果第一村,種植面積達2.4萬畝,産值超453萬元,戶均收入超2萬元。
“家家有草果地,少則三四十畝,多則上百畝。戶戶有存款,很多人家還買了車。”木京龍説。
曾幾何時,受特殊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發育程度制約,獨龍族群眾靠“輪歇燒荒、刀耕火種”的傳統生産方式生活,樹越砍越少,山越燒越禿,日子也越來越貧困。
黨的十八大以來,獨龍江鄉順應自然規律,科學組織和安排生産生活。堅持生態保護、生態産業、生態補償三管齊下,逐綠而行。草果、花椒、重樓、靈芝、黃精等綠色産業和鄉村旅游業齊頭並進、融合發展。滿目青山變成“綠色銀行”,獨龍族群眾端上“旅游碗”、吃上“生態飯”。
一家新建的農家樂裏,龍元村農家樂帶頭人丁玉萍在庭院整理衞生,丈夫孔國強在菜園勞作,為旅客接待做準備。“以前家裏只有兩間屋子,來個親戚就只能在火塘邊睡了。”丁玉萍説,如今,家裏蓋了新房,建了衞生廁所,庭院裏種上了花草樹木,屋後開闢出小菜園,很多游客慕名而來,農家樂的生意紅火。“賣草果、白芨加上農家樂的收入,一年收入超過3萬元,日子是越來越好了。”丁玉萍説。
家園變花園、民房變客房、農民變旅游從業人員,丁玉萍一家生活的變遷,是獨龍江鄉群眾生産生活方式悄然轉變的一個縮影。
草果8.37萬畝、重樓738畝、葛根695畝、黃精505畝、倣野生白肉靈芝248.5畝、羊肚菌663畝,養殖獨龍牛1153頭、獨龍蜂11250箱、獨龍雞72000羽。從貧困孤島到幸福峽谷,獨龍江鄉“綠色寶庫”提檔升級,“綠色家底”更加殷實。
獨龍江奔涌如昨,激流之上萬象更新。
迪政當村村民陳永華把自家空閒的房間裝修成客房,建起土雞養殖場、帳篷營地,成為游客體驗獨龍族農耕生活的好去處。文面女李文仕帶着獨龍族婦女編織獨龍毯、製作獨龍毯製品,傳統與時尚接軌的獨龍毯手提包等産品賣到了上海。如今,獨龍江鄉群眾戶均存款超過5萬元,92%的家庭有了機動車,綠色産業和鄉村旅游業齊頭並進,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生態優美、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獨龍江鄉正綻放新顏。(記者李壽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