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11/27 08:48:38
來源:昆明日報

雲南咖啡如何借拼多多逆襲?

字體:

  原料基地變身産業高地

  雲南咖啡如何借拼多多逆襲?

雲南咖啡形成“産品+文旅”特色發展模式。陸煜 攝

咖啡企業依託拼多多進一步打開市場。陸煜 攝

11月的咖啡園裏,鮮果挂滿枝頭。陸煜 攝

咖啡豆正從“低價原料”成為“國民消費品”。陸煜 攝

四隻貓已成為國産咖啡中頗具代表性的品牌。記者 張怡 攝

花田萃不斷開展産品創新。記者 張怡 攝

  11月的雲南普洱,連片咖啡園裏挂滿了成熟的紅色鮮果,咖農迎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段。隨着咖啡從提神醒腦的功能型飲品轉變為日常飲品,咖啡豆也從“低價原料”變為“國民消費品”。

  雲南與咖啡的相遇始於1892年,法國人在朱苦拉村種下第一株咖啡苗,這裡的高海拔、足夠的晝夜溫差讓咖啡豆顆粒飽滿且風味濃郁。如今,這片北回歸線上的“黃金地帶”已形成橫跨普洱、保山、德宏等6個州(市)的咖啡産業帶,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咖啡主産地。

  依託資源、産地優勢,近年來,一批創業者大膽入局,試圖在咖啡賽道闖出一條路,四隻貓、花田萃等本土咖啡品牌迅速崛起,在拼多多等電商平台助力下,獨具風味的咖啡銷往全國、走向世界,讓雲南咖啡從“幕後配角”走向&前,在中國千億咖啡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完善鏈條

  北回歸線上的産業根基

  雖然盛産咖啡,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咖啡豆風味同質化嚴重等問題,讓雲南咖啡只能以低價原料出售。同時,雲南自有咖啡品牌不多,産業發展“小”“散”“弱”的問題凸顯。

  “這一現象可能與咖啡種植技術粗放有關。”普洱野鴨塘河谷莊園咖啡生産廠廠長李明春説。作為“咖二代”,李明春從小便看著父母種咖啡,那時的咖啡種植還屬於家庭式無序種植,農戶根據自家耕地情況擴種,種植密度大,産出的咖啡果有的由農戶自己處理,有的賣給中間商,再由中間商脫殼後賣給咖啡企業進一步加工。

  10多年來,集中加工模式興起,咖農採摘鮮果後賣給集中處理點,小商戶逐漸退出市場,産業向規模化、標準化轉型。種植、加工模式的不斷規範,推動“雲咖”産業向好發展,咖啡企業也越來越多,四隻貓就是其中之一。

  四隻貓創始人陳莎在大學期間便開始創業,銷售過多種産品的她敏銳地察覺到咖啡的與眾不同。“不管在哪,咖啡都能賣。雖然它不是最火的,但生命周期最長,咖啡消費者會一直買下去。”瞄準這個特點,她決定把今後的經營重心放在咖啡上,於2013年成立雲南肆只貓咖啡有限公司。雖然未直接參與咖啡豆種植,但公司與咖農形成長期穩定合作,間接帶動雲南咖啡種植規模擴大。

  同樣是本土品牌的花田萃咖啡於2022年正式進入市場,其創始人郭磊&&,咖啡具有國際大賽道,加上雲南有種植和供應鏈優勢,市場空間較大。為確保品質,花田萃在雲南普洱、保山建立了種植莊園,打通咖啡種植、産品研發、生産加工、銷售全産業鏈。這種模式既保障了咖啡豆的新鮮度,又能有效把控加工環節,確保産品品質。

  隨着本土咖啡企業越來越多,咖啡産業鏈條逐漸完善:前端是咖農的規範化種植,後端有企業把關生産和産品,“雲咖”産業根基不斷夯實。《2024年雲南省咖啡産業發展報告》顯示,2024年,雲南咖啡種植面積119.31萬畝,佔全國的97.85%;總産量15.02萬噸,佔全國的98.65%。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咖啡相關企業中,雲南有2.7萬餘家,排名全國第二。

  精深加工

  將咖啡風味玩出新花樣

  李明春還記得,小時候接觸最多的咖啡是速溶咖啡和咖啡味飲料,“那時人們對咖啡的認知度不高,有的將黑咖啡飲料誤認為‘原味奶茶’,有的則認為‘中國人應該喝茶,不喝咖啡’。”隨着市場普及,這種觀念逐漸改變,咖啡作為日常飲品,有了幾十甚至上百種口味、種類供消費者選擇。

  花田萃把“咖啡新選擇,自然好狀態”作為産品定位。進入市場後,首款産品“大紅袍茶拿鐵”深受消費者喜愛,這也讓公司堅定了“中式風味咖啡”的發展路線。在口味上,品牌添加了年輕人喜愛的功能型配方,比如在果C美式咖啡中加入凍乾果粉和維生素E;在美式、黑咖、意式咖啡基礎上,引入茶香、花香、果香等中式風味豐富咖啡口感。

  除了關注消費者反饋,花田萃還會根據季節因素和市場熱點開展新品研發。“上半年是荔枝的銷售旺季,我們就研發了荔枝美式咖啡,該産品融合荔枝香、茉莉茶香與咖啡醇厚口感,在內部會員群獲得積極反饋。”郭磊介紹,經過半個月研發測試,産品在兩個月內完成上線,一個半月銷售100多萬杯,4月至6月累計銷售約500萬杯,成為一款成功的創新産品。

  當咖啡消費從門店滲透至辦公、健身、戶外等全時空場景,花田萃亦不斷挖掘細分場景需求。該品牌目前已上線針對年輕媽媽開發的“悅己時光”系列,添加益生元、膠原蛋白等成分,用便攜式條裝冷萃液的産品形態,咖啡可快速溶於冷水、牛奶等,讓新手媽媽在忙碌中能快速製作一杯既具備風味,又能補充能量的咖啡飲品。

  除了契合消費者口味變化,另一個推動咖啡産品種類多樣化的因素便是企業在精深加工技術上的打磨。在這方面,四隻貓是典型。成立之初,企業確立了以咖啡豆精深加工為主的方向,將咖啡豆加工為咖啡粉,方便消費者直接飲用。“我們算得上雲南咖啡豆使用量領先的企業。”陳莎説。

  基於用戶反饋和健康需求,四隻貓不斷調整産品,例如針對“不喜酸”的用戶需求持續改良咖啡口感;響應消費者健康需求,自2022年起全面轉型,全線産品實現無植脂末、簡化配料表。經過10多年發展,四隻貓的工廠面積從最初的400平方米擴大到如今的4000平方米,並不斷推進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産品也從最初的三合一速溶咖啡拓展至多個品類。其中,針對都市白領、精緻媽媽等人群開發了果蔬咖系列,添加蘋果、火龍果、姜黃等食材,涵蓋黑咖、白咖、飲料等類型。

  電商聚力

  “雲咖”香飄全國市場

  據陳莎介紹,如今,四隻貓已成為國産咖啡中頗具代表性的品牌。然而,在10多年前,雲南咖啡因線下渠道布局有限,只能在區域市場流通,難以形成全國影響力。

  能取得如今的成就,主要因素是搭上了互聯網快車,拼多多等電商平台興起,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消費者喝上了産地在雲南、創新在雲南、加工在雲南的咖啡。

  四隻貓的發展路徑和傳統咖啡企業有所不同,最早布局的是線上業務,成立近10年才開始布局線下市場。這10多年裏,四隻貓在多個電商平台開設了店舖。“那幾年正處於電商紅利期,線上業務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産品曝光度。”四隻貓線上負責人羅晨説。為了讓品牌滲透範圍更廣,四隻貓會根據不同電商平台的特點展開差異化營銷,同時做好內容與大型活動落地,一度成為電商平台咖啡品類銷量第一的品牌。

  2017年,四隻貓入駐拼多多,成為較早一批入駐拼多多的商戶。“我們幾乎參與了拼多多的所有活動,能精準匹配平台規則開展運營。”羅晨&&,拼多多運營人員為商家提供細緻幫扶,涵蓋多維度服務,助力企業優化運營策略。他&&,和其他電商平台相比,拼多多具有社交裂變的優勢,傳播速度快,游戲化特徵明顯。同時,拼多多市場基本盤大,適合高質價比品類銷售,這些都契合品牌發展需求。

  近年來,拼多多不斷加大商家扶持力度,加碼高質量發展。今年4月初,拼多多推出重磅惠商計劃“千億扶持”以及“多多好特産”專項,先後走進多個農特産區,針對各地特産推出定制化方案,向當地中小商家進行“一對一”講解,探索農貨上行新模式,助力産業提升附加值,推動農牧産業增産增收。

  花田萃同樣依託拼多多進一步打開市場。花田萃線上負責人洪彬&&,今年以來,拼多多每個月會召開類目會議,提供行業趨勢、産品開發建議。“平台提出將抹茶粉從贈品升級為銷售品,僅這一建議就推動該品類單鏈結日銷3萬單。”

  咖旅融合

  探索全域增長新路徑

  無論是四隻貓還是花田萃,在品牌發展的同時,也更清楚挖掘産地優勢的重要性。如今,雲南咖啡不只是飲品,更形成“産品+文旅”的特色發展模式。

  每年11月到次年1月是咖啡豆采收季,花田萃會在咖啡原産地開展溯源直播,邀請上百名網紅達人參與,展示咖啡豆采收、加工過程,打造“産地優選”話題,增強消費者對産品的信任。四隻貓同樣在咖啡産地連續舉辦四屆咖啡採摘節,邀請百名咖啡師與咖農共同採摘新鮮果實,加工後沖泡,並將咖農形象印在産品包裝上,強化原産地符號。在這種模式下,雲南咖啡以“品質好”“原産地”“交互強”“可溯源”等特點被更多消費者熟知。

  李春明所在的普洱野鴨塘河谷莊園是普洱較早實現咖啡規模化種植的區域,如今已打造成以咖旅融合為核心、産學研游一體化的咖啡文化體驗窗口。在保留原有咖啡種植、加工核心功能的基礎上,莊園中還配有雨林藝術餐廳、咖啡體驗中心、花園民宿、野奢營地,同時在種植園引入更科學的生態管理模式,在工廠區新增參觀、研學、手衝體驗等區域。

  “咖旅融合算是産業的一個新業態,能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品咖啡的樂趣。”李明春説,近年來,普洱還建立鵝頭山瑰夏基地等莊園,讓游客全面了解咖啡文化。

  對此,全省都在發力。近年來,雲南省創新産業融合發展模式,以“精品咖啡莊園”為抓手,打造咖啡産業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新模式。目前,已建成咖啡莊園近60個,覆蓋全部咖啡主産區,成為雲南新的旅游目的地。精品咖啡莊園集看園、品鑒、體驗、休閒、觀光於一體,積極開發“咖啡+研學”“咖啡+文創”等“莊園+”新型發展模式,帶動咖啡種植、加工等多環節同步發展,迅速提升雲南咖啡影響力和知名度。

  從普洱的咖啡園到全國消費者的餐桌,雲南咖啡的蛻變不僅是一場産業升級,更是農産品品牌化的生動實踐。一批本土品牌憑藉優質原料、創新加工與電商平台賦能,讓雲南咖啡走向“國民品牌”舞&。未來,隨着産業生態不斷完善,雲南咖啡還將在世界咖啡版圖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讓高原咖香飄向更遠的地方。(記者 張怡)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