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在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省民族宗教委受省政府委託報告關於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簡稱“三交”)工作情況。“十四五”以來,雲南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推進各民族“三交”工作,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全省涌現出昆明市盤龍區小壩社區以“家文化”為紐帶搭建民族團結“家陣地”等生動典型,“三交”工作已成為全省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
全省強化資源統籌,促進“三交”的社會環境更加優化,着力破除各族群眾“三交”的交通瓶頸,全省129個縣(市、區)中124個通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0758公里,居全國第二位;16個州(市)中14個通高鐵或動車,其中民族自治州有6個;15個通航運營機場中,11個位於民族自治地方;所有鄉鎮和行政村通硬化路、通郵、通4G網絡,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雲南以共同發展激發各民族“三交”的內生動力,完成第四輪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引領工程,建成14個示範縣、132個示範鄉鎮(街道)、1434個示範村(社區),啟動第五輪示範引領工程;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磨憨—磨丁合作區列入全國第二批共同現代化試點;完成374個邊境幸福村及升級版建設。&&關於推進新時代戶籍制度改革、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等政策,實施社保擴面提質增效、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等行動,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各族群眾在城市“進得來、留得住、融得進、過得好”,“來到昆明就是一家人”等品牌叫得更響。
同時,豐富“三交”平台載體,累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137個,居全國第二位;建成241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創新打造“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區品牌;建成304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學校和20個教育實踐基地,開展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動,3.7萬名中小學生參與;推出162條旅游促“三交”精品線路,建設1000個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提升示範村和30個邊境旅游示範村;創新開展體育促“三交”工作,形成“一州(市)一品牌”,實施民族文化項目1239個,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大舞&”等文化品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11.5萬場,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斷增強。(記者 杜仲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