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11/25 09:06:55
來源:新華社

基因破解千年懸棺主人與現存人群遺傳關係

字體:

  新華社昆明11月24日電(記者嚴勇、岳冉冉)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在核基因組層面證實,雲南丘北縣現代“僰人”群體正是古代懸棺葬主人的直系後裔,千年謎題“懸棺何來、僰人何去”由此獲得關鍵科學解答。

在雲南昭通,考古人員在觀察記錄懸棺葬(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這項古基因組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完成,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懸棺葬是一種世界罕見的高空葬俗,即將棺木安置於臨江臨崖的峭壁、洞穴或岩縫中,古代僰人被認為是川滇交界區域行懸棺葬的族群。據史籍記載,僰人自西漢以來活躍於川滇交界的四川宜賓、雲南昭通等地,曾建立“僰侯國”,其獨特的懸棺葬俗在明代後逐漸淡出記載。

  雲南丘北縣至今仍生活着自稱“僰人”的群體,並保留“靈魂洞葬”祭祀傳統,但二者關聯一直缺乏科學依據。近年來正在崛起的古DNA分析技術為破解謎題提供關鍵鑰匙。

  古基因組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明介紹,科研團隊對雲南、廣西及泰國北部7處遺址的15具懸棺人類遺骸進行基因組DNA分析,並對丘北30名現代“僰人”開展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

  研究顯示,現代“僰人”基因組中約43%-79%成分可直接追溯至昭通懸棺人群。這是首次在核基因組層面確認“懸棺主人”與現存人群的直接遺傳&&。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之一、長期跟蹤研究雲南昭通懸棺葬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博物館研究員吉學平認為,傳統形態學研究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新的古基因組技術為追蹤研究古代人群的遺傳譜係和交流融合路線提供了強大支撐。

  研究還系統重建了懸棺葬的起源與擴散路徑。多項分析表明,懸棺習俗源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福建武夷山極有可能是其發源地。該葬俗隨後沿長江及其支流西進至雲貴高原,並進一步向南傳播至東南亞。泰國懸棺個體與中國西南懸棺個體共享祖源,説明懸棺文化的傳播伴隨着人群遷徙。

  值得注意的是,在雲南昭通威信縣瓦石懸棺遺址中,兩具距今約1200年遺骸分別呈現黃河流域農耕人群與古代東北亞相關遺傳成分,卻採用同一葬法。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周慧分析,這反映了唐代懸棺社群已具備顯著的文化包容性與人群融合特徵,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形成過程的“常態”。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