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網格管理 築牢防汛堤壩
——全省防汛救災工作述評之五
“做實網格管理,這是防汛救災的堅實基礎。”近日召開的全省防汛救災工作總結會議,進一步總結了“1262”精細化預報與響應聯動機制的經驗啟示,其中,再次強調要強化網格管理、優化網格設置,更好發揮網格員“前哨”作用,做到落實到戶、責任到人,打通防汛救災工作“最後一公里”。
網格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也是“1262”機制落實到戶到人的關鍵環節。2022年以來,雲南省各地在深化運用“1262”機制中,通過抓實網格管理、優化網格設置、強化風險排查、開展應急演練,健全完善防汛避險網格化管理機制,有效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切實築牢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範的防汛安全堤壩。
7月23日上午,威信縣三桃鄉斑竹村螞蝗村民小組與岩上村民小組交界處發生山體滑坡。災害發生前,斑竹村黨總支充分發揮網格員“前哨”作用,敏銳捕捉到地質災害隱患監測點路面裂縫變大的預警信號,僅用1個多小時就組織山區分散居住的30戶101名村民轉移至安全地帶,無人員傷亡。
此次成功避險源於防汛網格作用發揮和應急指揮調度體系的高效運行。今年汛期,昭通市深化運用“1262”機制,抓實防汛網格管理,健全雨前查預防、雨中查隱患、雨後查災情“三查”制度和“縣指揮、鄉調度、村組織”避險轉移指揮調度體系,有效應對29輪強降雨天氣,組織受威脅區域群眾成功避讓22起地質災害。
做實網格管理是健全防禦體系的基礎性工程。雲南省持續完善轉移避險網格化管理機制,抓實地質災害隱患風險動態管控,建立縣、鄉、村、組四級網格單元,推行“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管理模式,確保雨情汛情預報與地質災害隱患點險情預警精準銜接,一旦出現險情預警,迅速以網格為單元組織受威脅區域群眾轉移避險。
在紅河縣迤薩鎮動龍村委會動龍街村“6·09”汛情應對中,村組網格員接到氣象預警信息後,全員進入應急狀態,每隔半小時就巡查一次河溝水位。凌晨1時許,網格員發現水位異常,迅速組織村民轉移避險。凌晨2時許,洪水來臨時,受威脅區域34戶134名村民已全部安全轉移,無人員傷亡。
時隔三個月,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又遭遇颱風“三連擊”的嚴峻挑戰。9月24日至10月7日,接到颱風“樺加沙”“博羅依”“麥德姆”氣象預警後,紅河州認真運用“1262”機制,抓實防汛網格管理,全面排查風險隱患,下沉幹部17712人次至村組網格,組織受威脅群眾20126人次轉移避險,無人員傷亡。
優化網格設置是更好發揮網格員“前哨”作用的關鍵所在。雲南省各地以優化村組微網格為抓手,切實打通防汛救災工作“最後一公里”。作為村組網格的中堅力量,村民小組長、防汛應急員、洪災預警員、地災監測員、地震響應員“一員四長”,憑藉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在預警信息到戶到人、高效組織轉移避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8月底,受強降雨影響,陸良縣南盤江西橋段突破警戒水位。危急時刻,陸良縣中樞街道華僑社區將8個居民小組205戶居民劃分為10個片區,每個片區明確1名至2名網格員包保,高效對接縣級轉移安置指引開展“敲門行動”,僅1個小時就完成全員安全轉移,科學設置的防汛網格有效提升了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面對今年汛期23輪強降雨考驗,曲靖市組建8個市級工作組奔赴一線,下沉幹部9496人次至重點鄉鎮,以自然村網格為單元全覆蓋開展一次拉網式排查、一張實戰化預案、一輪全覆蓋培訓、一場逼真化演練“四個一”工作,提升防汛網格的應急響應和自救互救能力。今年,全市共開展轉移避險演練10.6萬人次、綜合演練220次。
今年汛期,雲南省成功防範避讓山洪、地質災害114起。從上述成功避險案例可以看出,做實網格管理是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網格員作用,以黨建引領做實村組微網格,確保精準預報和應急響應到戶到人;要加大防汛宣傳、強化應急演練、幹群同心織密防汛安全網,做到防範在前、臨危不亂、安全高效轉移避險。(記者 沈迅 饒勇 張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