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深澗、林間險路,河谷、橋梁、邊境村落,從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到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中越邊境線上,彝族、壯族、瑤族、傣族、布依族等各族群眾在此駐守、工作、生活。在服飾各異、風俗不同的各族村寨,都同樣飄揚着一面面國旗,各族群眾像一股繩,“擰”在山川河谷間,守護着祖國的邊境線。
一段國境線 三代守邊人
海拔一路抬升,通往文山州馬關縣金廠鎮的山路蜿蜒。在金廠鎮羅家坪村,村民熊光澤從距中越邊境線600余米的家中出發,沿着邊境線巡防,日復一日。這是他守邊的第16年,也是他一家三代接力守邊的第74年。
通往中越界碑的路叢林密布,夏末秋初時,上山的石階潮濕,踩在苔蘚上容易腳滑。熊光澤就在這樣的邊境線上來回穿行,每週3趟。從馬關邊境188號界碑到195號界碑約10公里路,“一個來回20公里,一走就是一天。”熊光澤説,每隔一段時間,他會用鐮刀將界碑旁的雜草清理乾淨,再用蘸着紅漆的毛筆把界碑上的“中國”兩個字描得鮮艷醒目。

熊光澤描紅界碑(資料圖)。新華網發(文山州委宣傳部 供圖)
2022年1月,熊光澤被授予“雲嶺楷模”稱號。2022年5月,熊光澤家庭榮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2024年9月,熊光澤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
多年以來,熊光澤的堅守讓“寸土不讓”理念深入當地村民內心。如今,“出門就是巡邏,種地就是站崗,放牛就是放哨”已成為刻在羅家坪村民心底的淳樸守則。
此外,熊光澤在擔任村幹部時期,帶領村民建成了村內排污管道、旅游步道、軍民魚水池等,引導鼓勵村民發展草果、砂仁、茶葉等産業,讓羅家坪村實現了從“臟亂差”到“潔凈美”、從“落後貧窮”到“文明富裕”的蝶變,先後獲評雲南“省級文明村”“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以及“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等。
從住在一起 到心在一起
産業興旺讓民眾更團結,從文山州到紅河州,各族群眾在共居共融中探索共建共享機制,在團結共進中實現産業興、鄉村美、生活富。

期路白鄉龍泉社區(8月6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金秋時節,紅河州蒙自市期路白苗族鄉的果園裏橙果滿枝,千畝金邊玫瑰競相綻放。在期路白鄉龍泉社區的直播基地,豐收的碩果轉化為美滿的生活。這個由易地搬遷組成的社區,聚居着1600多名漢族、苗族、彝族、壯族等多民族群眾,他們曾分散在五里沖水庫周邊10個村民小組,如今已親如一家。
位於社區中央的團結廣場,是幾棟小樓圍合而成的四合院式建築。這裡入駐了民族技藝傳承中心、電商直播創業孵化中心以及村集體企業等,是社區群眾樂業的溫床,推動着社區基於民族文化的節日經濟、文創經濟、農文旅經濟等業態層出不窮。“我以前只會説苗語,現在通過培訓,已經可以在電商直播大賽上用普通話賣家鄉特産。”居民尹龍芬説。9月末,在蒙自市第二屆村播助農直播大賽上,期路白鄉村播斬獲大賽達人組第一名、第三名及“村播新星”稱號。

期路白鄉村民李彩玲(左一)獲比賽第一名(9月30日攝)。新華網發(期路白鄉人民政府 供圖)
而在龍泉社區居民們曾經的居住地五里沖水庫旁,源自哈尼族的傳統技藝“水碾茶”,正成為周邊各族群眾發展産業的載體。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哈尼水碾茶”代表性傳承人秦曉紹創辦了紅河五里衝生態茶業有限公司,利用山頂上的水流下來推動水車旋轉,再由水車帶動碾機揉制茶葉,還原茶葉的醇厚與甘甜。而五里沖茶園,也成為周邊苗族、哈尼族、漢族群眾增收致富的平台。

煮制“水碾茶”(8月6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除了茶葉,期路白鄉的各類經濟作物也吸引着企業前來。“這裡的枇杷和金邊玫瑰産量大,把加工廠建在這裡,可以解決不易運輸的問題。”雲南歸於自然綠色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國梁説,期路白鄉氣候宜人、環境優越,通過精深加工,可以有效提升龍泉社區枇杷、金邊玫瑰的産品附加值。龍泉社區黨總支書記樊榮介紹,通過“借苗還花”、保底收購等政策,龍泉社區調動了農戶種植積極性。
文化兼容並蓄 團結厚植人心
各族居民在發展産業、深耕經濟的同時,文化習俗上也在互相交融。在龍泉社區,彝族阿妹學起了苗繡,苗族小夥也會跳彝族舞蹈。苗族花山節,成為當地各族群眾互學技藝的平台。
今年火把節期間,文山州馬關縣都龍鎮辣子寨村的院壩迎來了來自工廠的客人。雲南華聯鋅銦股份有限公司的職工收到邀請,與彝族群眾共度佳節。而在雲南華聯鋅銦股份有限公司內部,17個民族的職工互相學習、互幫互助,在該企業的“1214”特色工作法指導下進步、晉陞。

紅河書院內,游人正在觀展(8月6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今年9月,“典映中華——中國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出版成果展閱”在蒙自市紅河書院落地並向公眾開放。此次展示匯聚了雲南彝族、納西族、傣族、哈尼族、苗族、瑤族、壯族等多個民族及相關省(區、市)的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出版成果200多種、500余冊,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紅河書院持續展現紅河州歷史和民族文化,着力打造成為集歷史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展示、文化研究和交流、文化藝術收藏、文化創意産品開發為一體的文化高地,合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更團結 更美麗 更開放
在文化交融、守土固邊的同時,文山州、紅河州各族沿邊地區群眾也積極開展對外交流交往,助力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蓄能成勢。
在紅河州河口瑤族自治縣河口鎮城郊村委會八條半村,一個集合泳池、綠地、餐飲、文創等多業態的文旅綜合體,不斷吸引着中越游客前來“打卡”。城郊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林貴東介紹,依託文旅綜合體,八條半村發展“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的周末經濟,讓村民和來自中外各地的游客一起參與各具特色的節日、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吸引、融合,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入。
今年7月,位於紅河州金平縣馬鞍底鄉天生橋附近的邊民互市貿易點熱鬧非凡,邊民們用摩托、三輪、貨車拉來各自的“寶貝”。貿易點的商品琳瑯滿目,從手工藝品到生活用品應有盡有。這得益於中國馬鞍底—越南迤底通道的重新開啟,邊民互市場景得以重現。如今,邊民僅需填寫入境卡、核驗證件、完成信息錄入即可通關。據統計,自今年1月通道重啟以來至7月初,馬鞍底鄉共辦理邊民證1392本,通道&&境流量達到4萬餘人次。

石頭寨村的茶葉産品(8月8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距離天生橋不遠的地西北村委會石頭寨村,利用本地百年古樹茶林優勢辦起了茶廠。村民自發開挖生産路、組建協會保護古樹茶,成立合作社組織化運營,完成“茶壽蝶鄉”商標註冊,實行線上電商挂售,形成線上線下完整的産銷模式,並打造了“千年古樹茶+紅色邊境游”的體驗園項目,使美麗村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