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祖國西南邊疆的雲南省,各民族文化共生共榮,構成了一幅瑰麗的民族文化畫卷。近期,“千里邊疆國旗飄”調研團隊深入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兩地的山川和村寨,探尋以文化認同構建精神家園、以多元共融夯實發展之基的生動實踐。
在多元交融中凝聚共同體意識
德宏州梁河縣南甸宣撫司署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之一,是研究雲南土司制度、建築藝術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土司制度曾是邊疆治理的重要方式,而這座建築正是各民族共同參與邊疆建設的見證。建築群規劃整齊,主次分明,融入了傣族、白族等多種民族風格。“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實寫照。”景區講解員尹芬介紹,古時候衙門一般都是懸挂“正大光明”的字樣,但南甸宣撫司署的公堂懸挂的卻是“衛我邊陲”,充分説明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是各族群眾刻在骨子裏的思想傳承。

位於德宏州隴川縣隴把鎮龍安村的德宏華夏家風館(8月5日攝)。新華網發(李樹悅 攝)
位於德宏州隴川縣隴把鎮龍安村的德宏華夏家風館,以“傳承家風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為核心,打造“先賢家風”“紅色家風”“華夏同根 德宏同行”三大主題展廳。館內通過實物展品與沉浸式影片,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邊疆民族文化,成為弘揚家國情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陣地。
德宏華夏家風館旁的龍安土磚文化驛棧建設風格採用傳統的土磚榫卯結構,嵌入四合院、楹聯等中華傳統文化符號,以“建築可閱讀、文化可觸摸、民族可共情”的姿態,成為各民族文化兼收並蓄、融合發展的展示平台。
在歲月沉澱中築牢文化認同根基
邊疆的文化認同,始於對歷史的共同銘記。德宏州瑞麗市畹町鎮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怒江州瀘水市片馬鎮的片馬抗英紀念館與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讓每一段抗爭與守護的故事,都成為文化認同的“活教材”,讓各族群眾在回望歷史中築牢“根”與“魂”。
在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3200余名華僑青年的故事令人動容。“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生活在南洋的華僑機工們選擇放棄優渥生活,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隊’奔向被戰火侵襲的祖國。”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講解員余有蘭介紹,回國後的南洋華僑機工駕駛車輛在滇緬公路上穿越槍林彈雨,搶運軍需物資、搶修運輸車輛。

片馬抗英·駝峰航線紀念館(8月7日攝)。新華網發(李樹悅 攝)
在怒江州瀘水市片馬鎮,片馬抗英紀念館與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則共同構築起“邊疆抗侮”的紅色記憶坐標。片馬抗英紀念館內,片馬人民曾經使用的弩弓、牛皮盔甲、茶山刀,讓參觀者直觀感受到邊疆各族群眾“寧死不屈守國土”的決心。走進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展廳中央靜靜陳列着墨綠色的C53運輸機殘骸。講解員楊璟介紹,駝峰航線堪稱當時“世界上最艱險的航線”,也是世界戰爭空運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付出代價最大的航線之一。
每月1日及重大節日,德宏州瑞麗市姐告口岸國門都會舉行升旗儀式,伴隨着鏗鏘的口令,25名身着禮賓服的護衛隊員邁着整齊的步伐走向旗&。“每當升旗儀式開始時,兩邊的游客和當地群眾都會自發站好,自行車和出租車也會停在路邊,等儀式結束才離開。”姐告邊境貿易區消防救援大隊國門消防站副站長趙輝&&,雖然升旗路線只有短短百米,但每個腳印都鐫刻着對先輩足跡的追尋,也詮釋着新時代青年對偉大革命精神的傳承。
在共同富裕中鞏固文化認同成果
文化認同的持久深化,離不開發展成果的支撐。德宏、怒江兩地通過“産業興邊、旅游富民”,讓各族群眾在共享發展紅利中強化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
呂良村地處德宏州隴川縣隴把鎮西部邊境山區,2019年,呂良村結合縣級産業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優化産業結構,打造“一村一品”,創建蠶桑專業示範村,建設呂良村“千畝蠶桑連片産業示範基地”,採取“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五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有效拓展群眾産業收益渠道。截至2024年底,全村桑園面積2974.86畝,標準蠶棚240個2.94萬平方米,涉及種桑養蠶176戶,實現養蠶收入919.23萬元。

呂良村的桑田(8月5日攝)。新華網發(李樹悅 攝)
“最省心的是技術有保障,不管是日常養殖,還是換季時應對天氣、病蟲害,都有專業技術人員來給我們指導教學,大大降低了養殖風險。”景頗族村民趙阿早説,自從加入種蠶養桑的隊伍,年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

怒江州瀘水市陽坡村觀景&的風光(8月7日攝)。新華網發(李樹悅 攝)
在怒江州瀘水市陽坡村,“旅游富民”成為各族群眾的發展新路徑。陽坡村由排路壩村黨組織牽頭成立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村黨總支副書記擔任合作社負責人,組建運營團隊,引領各族群眾共建共享。合作社盤活96戶閒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承包30余畝土地建設停車場與村民活動場所,讓“沉睡資源”變成“致富資本”。目前,陽坡村已建成6家特色民宿、5家農家樂、1家咖啡館,實現了多業態融合發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