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邊境村寨國旗飄揚,映照着錦繡山河,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畫卷。在這片紅土地上,邊疆各族兒女一心向黨,書寫着守邊固防、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的新篇章。
強基固本:築牢邊疆安全穩定屏障
在雲南漫長的邊境線上,愛國主義教育與強邊固防的實踐緊密融合,構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
近日,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的國殤墓園內,前來瞻仰的市民和游客絡繹不絕,在聆聽了滇西抗戰的悲壯歷史後,不少參觀者眼眶濕潤。講解員介紹,這裡作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持續激勵着人們勿忘歷史、奮發圖強。
在保山,類似國殤墓園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多處,並由此衍生出一條條成熟的紅色研學路線。一個個“紅領巾小小講解員”通過沉浸式講解實踐,讓紅色知識從書本走入現實,深深植根於年輕一代的心靈。一批批參加“返家鄉”暑期社會實踐的高校學子們也活躍在艾思奇紀念館等場所,為游客提供專業的義務講解。各族青少年在躬身實踐中,深刻感悟紅色精神,自覺傳承紅色基因。

遠眺動董鎮龍乃村上龍乃自然村(8月8日攝)。新華網發(韓文萍 攝)
文化潤邊,凝聚人心。
在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動董鎮龍乃村上龍乃自然村,村民們自編自演富有佤族特色的民族歌舞,並與周邊村寨聯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文藝展演和體育競賽。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們的業餘文化生活,更成為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同時,該村深入推進法治宣講、普法強基、強邊固防等系列活動,村民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得到顯著提升。
“龍乃村的群眾將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建強邊疆黨建長廊,讓邊境村寨幸福之花越開越艷。”龍乃村黨總支書記趙愛軍的話語,道出了邊疆人民的共同信念與堅定決心。
在滄源縣班洪鄉,豐富的紅色資源成為賦能邊疆治理和黨員教育的重要法寶。該鄉依託“三好”邊境黨校,與上級及周邊黨校合作,打造“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三條主題紅色教育現場教學路線;同時,全面落實防控治理體系,常態化開展巡邊護邊,構建聯防聯控格局。
“邊疆民族地區發生的變化,我們感到非常高興,在邊境一線,我們要努力搞好建設,守護好國土。”老支書田建明樸實而堅定的話語,映照出無數守邊人的忠誠與擔當。
興業富民:激活鄉村發展動力
在堅決守牢安全底線的同時,雲南邊境各地積極探索聯農帶農有效機制,盤活本地資源要素,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步入騰衝市的高黎貢山茶博園,陣陣茶香沁人心脾。游客在這裡不僅能品茶,還能品嘗到獨具風味的茶餐,參與有趣的親子研學項目,體驗茶文化的魅力。

茶地變景點、茶園變公園(4月8日攝)。新華網發(騰衝市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供圖)
“茶産業一頭連着千家萬戶的茶農,一頭連着廣闊多元的消費市場。”騰衝市高黎貢山生態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亞忠介紹,公司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對茶山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積極推動“茶地變景點、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實現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多年來,該公司通過土地流轉、訂單收購、茶園聯建、領辦合作社等多種方式,將這片小小的“綠葉”做成了助推鄉村振興的“大産業”。
“古鎮經濟”在邊疆地區同樣煥發出蓬勃生機。當游客走進騰沖和順古鎮探尋歷史遺跡、觸摸時光脈搏時,毗鄰古鎮的村莊如何借勢發展?騰衝市和順鎮大莊村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差異化發展之路。

大莊村內的咖啡文化體驗中心(8月5日攝)。新華網發(韓文萍 攝)
和順鎮黨委副書記楊樸介紹,大莊村作為和順古鎮的延伸拓展區,主打親近自然、體驗鄉愁的農文旅融合業態,讓游客能夠獲得更為松弛、沉浸的旅居感受。作為國家級傳統村落,大莊村以旅居産業為引擎,借助“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創新模式有效盤活村內資源,積極培育鄉村民宿集群、特色觀光農業和電商直播等新業態,實現了“農業打底、文旅增色、電商破圈”的良性互動,全面激活了鄉村發展的新動能。
綠韻文脈:繪就邊疆幸福畫卷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邊疆地區最具特色的寶貴財富。雲南邊境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厚內涵,努力推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讓“綠”與“美”持續綻放。
在騰衝市清水鎮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來自北京的游客王嘯東一家在村民李發順家的小店裏,興致勃勃地體驗製作佤族傳統美食大米粑粑,木質模子印下“福”字,寄託着美好祝福。

游客體驗大米粑粑製作技藝(8月6日攝)。新華網發(韓文萍 攝)
在這個被譽為“幸福的地方”的村寨,村民們正依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日子越過越紅火。
該村村民趙仁新原本在外務工,後來他敏銳地捕捉到家鄉發展機遇,5年前毅然返鄉開辦了農家樂。他將佤族風情融入餐飲服務,為游客提供多元的文化體驗,如今年收入很可觀,還帶動了部分村民就近務工就業。
據介紹,該村正依託生態和文化雙重優勢,打造了司莫拉幸福餐廳、幸福大米粑粑加工體驗基地,並有序拓展幸福書吧、幸福咖啡屋等服務業態,不斷推動“農旅融合促團結、文旅賦能固邊疆”的發展模式,生動詮釋着“幸福佤鄉”的深刻內涵。

翁丁老寨(8月8日攝)。新華網發(韓文萍 攝)
而在滄源縣翁丁村,游客們則能體驗到一種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獨特魅力。在這裡,游客既可以感受原始佤族部落的古老文化風貌,也能看到易地搬遷後新村呈現的現代生活圖景。
“我們探索出了‘新村居住、老寨上班’的發展模式。”動角鄉黨委副書記肖濟民介紹,翁丁新村全部村民加入旅游合作社,參與景區表演和服務,通過積分制管理,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務工。
當地還將佤族織錦、土罐煮茶、拉木鼓等極具民族風情的傳統項目,巧妙轉化為受歡迎的旅游産品,吸引各族游客共同參與,有效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深度交往、廣泛交流、全面交融。
從國門一線的堅強守護,到田間地頭的産業興旺,再到村村寨寨的文化傳承與生態和諧,雲嶺邊疆各族幹部群眾正以昂揚的姿態,守好祖國的西南大門,建設着幸福家園。(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