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09/24 09:45:57
來源:新華社

石頭縫裏慶豐收

字體:

  新華社昆明9月23日電(記者彭奕凱、吳閆)無人機掠過山嶺,俯瞰之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新平街道莊子田居民小組後山上,灰白的石縫間倔強地鑽出數千畝仙人掌,連綿起伏,蒼翠飽滿。村民們穿梭其間,採摘肥厚的掌片——一場石頭縫裏的豐收,正堅定地宣告着當地改造荒山的勝利。

  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前夕,莊子田居民小組舉行了一場現金分紅儀式。現場人頭攢動,村民們排着隊,笑容洋溢。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魯春紅感慨道:“這樣‘人丁興旺’的場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曾經的莊子田,石漠化像一場蔓延的“山癌”。80%的土地寸草不生,嶙峋岩石吞噬着地表薄薄的土壤。産業薄弱、生計艱難,全村七成青壯年外出謀生,莊子田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只剩下老人與孩童守着荒山。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開展仙人掌規模化種植前的莊子田居民小組後山(中共文山市委宣傳部供圖);下圖:8月7日在莊子田居民小組後山拍攝的仙人掌種植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轉機發生在2019年。返鄉擔任黨支部書記的魯春紅帶着村民反復研究,最終將目光投向了耐旱喜陽的仙人掌。“它石縫裏就能活,不挑老天爺的臉色!”魯春紅語氣堅定。

  一株株仙人掌苗被小心栽進石縫。村裏成立集體公司,土地入股,村民成股民,齊心協力種仙人掌。車輛機械進不了崎嶇石山,魯春紅就帶頭貸款修路,開闢出一條條“致富之路”;種植初期經驗不足,他們就反復試驗,硬是摸出了一套適合石漠化環境的種植技術。

  汗水終有迴響。2022年,1500畝仙人掌首次挂果,産量260噸,銷售收入突破500萬元。村民還清了修路欠款,第二年信心倍增,再擴種1500畝。嘗到甜頭後的村民們並沒有滿足於單純的鮮果銷售——要讓石頭真正“生金長銀”,必須延長産業鏈。

  2023年,與莊子田居民小組合作的企業壹畝良田(雲南)農業投資有限公司正式入駐,在村內建起加工廠。如今,一罐罐仙人掌啤酒貼標裝箱,發往全國各地。總經理陳曉柯介紹,公司已完成食用仙人掌的全産業鏈開發,推出果幹、酵素、啤酒等十多種産品。就連以往被視作廢料的仙人掌刺,也被做成了工藝品,真正實現“全株利用”。

  産業的生機持續勃發。傍晚,“莊子田一號院”農家樂飄出陣陣香氣,涼拌仙人掌、仙人掌燉雞等特色菜肴被端上餐桌。老闆王雲喜曾在外打工,聽説家鄉發展仙人掌産業,毅然返鄉。“現在店裏年營業額二三十萬,加上種植收入,日子好多了。最重要的是,能照顧老人孩子了。”他臉上寫滿踏實與幸福。

  依託這片“綠山”,莊子田將仙人掌種植與彝族文化、鄉村旅游深度融合。今年7月,村裏成功舉辦首屆仙人掌文化旅游節,吸引四萬多名游客,品牌越唱越響。

8月7日,莊子田居民小組村民在仙人掌種植基地採摘仙人掌鮮果。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家鄉巨變,讓越來越多外出村民看到希望。短短幾年,石縫中的零星試種已擴展為5000畝連片基地,莊子田一躍成為雲南最大仙人掌種植區,産品遠銷韓國、東南亞。曾經觸目驚心的石山,如今披上綠裝,變成“生金長銀”的聚寶盆。更可喜的是,外出務工村民紛紛返鄉,那個蕭條的“空心村”已成為歷史。

  目前,莊子田的仙人掌種植經驗已在文山市乃至全州推廣,隨着産業鏈不斷延伸,更多受石漠化困擾的周邊縣市,也正走上這條綠色振興之路。

8月6日,莊子田村民在村裏的仙人掌加工廠工作。新華社記者 彭奕凱 攝

  石縫依舊堅硬,但生命已深深扎根。在這片重獲新生的土地上茁壯生長的,不止是增收致富的作物,更是被重新黏合的家園與希望。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