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9月21日電(記者 胡了然)初秋的滇池湖面微風輕拂,波光粼粼,一座巨型藍色平台屹立湖面,這是由中國交通建設集團為滇池量身定制的“藻水共治”水上一體化平台。登上防滑甲板,核心處理設備的運轉場景便映入眼簾——機械運轉轟鳴聲中,泛着淡綠色的富藻水通過專用管路被源源不斷吸入平台艙體,對藍藻進行技術分離後,短短數分鐘,清澈透亮的尾水便從另一側出水口涌出,穩穩匯入滇池。
截至9月19日,7座為滇池量身定制的“藻水共治”水上一體化平台已穩定運行一周年。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藻水共治”水上一體化平台,累計回補達標清水1.3億立方米,相當於5.2萬個標準游泳池的儲水量,為滇池的水質改善與生態復蘇築起堅實水上屏障。

圖為“藻水共治”水上一體化平台。(受訪對象供圖)
自20世紀80年代,隨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滇池富營養化問題日益突出,藍藻水華頻發,湖面常覆蓋着綠色藻層,散發異味,嚴重影響生態與景觀。
2024年起,滇池重點區域藍藻打撈處置工程正式啟動,旨在通過構建打撈處理設施體系,重點清除藻類、削減內源污染,繼續恢復滇池水體生態平衡。中交集團依託其在環保裝備研發與流域治理領域的優勢,為滇池量身定制了“藻水共治”一體化平台實施方案。該平台由中交生態環保院創新研發,採用石墨烯微濾技術,在國內首次實現該技術在大規模湖庫藻水處理中的應用。
石墨烯藻水微濾裝置成功破解了傳統過濾裝置難以兼顧過濾通量與精度的難題,單次過濾就能實現藍藻及其他懸浮物去除率90%以上。“石墨烯濾膜就像一張極其細密的網,既能精準攔住藍藻,又能讓清水快速通過,這就像給滇池裝上了‘超級凈水器’。”中交生態環保院總工程師黃佳音介紹。
7座平台組成治藻集群,分佈在福保灣、新河灣等重點水域,以固定與移動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全天候藻水處理。自投運以來,藻泥資源化利用率達100%,用於周邊農田,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圖為水質治理後的滇池全景。(受訪對象供圖)
2025年第一季度監測數據顯示,滇池綜合營養狀態指數降至55.8,由去年同期“中度富營養”改善為“輕度富營養”。水體透明度從0.36米大幅提升至0.91米,增幅152.8%。隨着水質改善,滇池周邊已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往年這個時候湖面常常漂着一層綠膜,味道也難聞,今年水清多了,來湖邊散步的人都多了。”住在滇池邊的昆明市民楊女士説。
滇池“藻水共治”的經驗為雲南其他高原湖泊提供了有效的技術體系和運營模式借鑒。在異龍湖,中交團隊定制“水下森林”修復方案,通過沉水植物群落重構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在杞麓湖,推進控源截污與生態廊道建設,削減面源污染;在洱海,強化流域統籌與智慧監測,實現治理精準調度。科技正持續賦能擦亮每一顆“高原明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