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2月26日在雲南省元陽縣拍攝的哈尼梯田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新華社昆明9月12日電(記者嚴勇、曾維)綿延了上千年的雲南元陽哈尼梯田,繼“世界文化遺産”“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這兩項桂冠後,再添一張世界級“名片”。
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元陽哈尼梯田日前入選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這一延續1300餘年的山地農耕灌溉系統,向世界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
元陽哈尼梯田位於雲南省紅河南岸哀牢山區,灌溉面積達5.61萬畝,涵蓋了壩達、多依樹和老虎嘴三大核心片區。據考證,梯田至晚修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當地哈尼族人依山就勢開鑿梯田,世代耕作,現存305條溝渠縱橫交錯,如一條條血管,滋養着萬畝梯田。
這些梯田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周邊的森林、水系、村寨構成“四素同構”的良性生態系統。元陽縣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隊隊長李金説,山頂森林涵養水源,溝渠引水穿過村寨灌溉梯田,匯流成河後經蒸騰形成降雨,構成完整的自然循環。這套水利系統以溝渠為主,沒有水壩、水庫等大型人工水利設施,更多依賴自然降雨和森林、土壤及梯田的調蓄功能。
曾幾何時,在沒有現代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哈尼族先民依靠對自然環境的理解,構建出一套因地制宜的自然灌溉系統,實現了生産、生活、生態的有機統一。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這句哈尼古訓蘊藏着祖祖輩輩對大自然的敬畏。阿者科村背靠梯田,村民馬有德説:“哪家建房需要木材,得全村商定批准。樹砍了後還要及時補種。”

在雲南省元陽縣阿者科村,村民在驅牛犁田。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梯田的命脈在水。而哈尼人對水的利用和管理智慧,凝結在一根小小的橫木上,這就是有名的“木刻分水”。每條溝渠灌溉的梯田面積即分水量,需要全村協商確定。隨後,木匠會把分水量精準刻在一塊橫木上,放置在總水溝分流處,水流經過時便按刻度自動分流。這一機制逐級延伸,總水溝的水流經若干木刻,流入每塊梯田。
“這套分水法充當了現在的‘智能水錶’,較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李金説。不過木刻分水也存在一定局限。比如木刻容易被篡改,且長期浸泡在水裏會發生變形、腐爛等。因此,部分村寨改用石料。
公平的分水機制需要有人守護。梯田趕溝人由此誕生。元陽縣新街鎮全福莊村的盧志祥就是其中一位。每天清晨他都要帶着工具沿着溝渠巡查,一是疏通、補漏,二是看管分水木刻(石刻),防止有人擅自改動、破壞。如今,隨着時代變遷,元陽哈尼梯田的部分村寨已經沒有趕溝人,但留存的這套制度仍在訴説着哈尼人對公平公正的堅守。
近年來,哈尼梯田的生態與文化價值進一步被世界看見。當地政府也在村莊規劃、生態補償、全要素監測體系等方面實施多項舉措,推進遺産的高水平保護與利用。例如,即將實施的水系連通工程,將讓古老灌溉智慧與現代水利技術深度融合,為當地農業發展、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等注入新動能。
元陽哈尼梯田不僅是一項農業工程,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千百年來,哈尼人圍繞梯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獨特的有機稻作文化——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從祭祀水神到節慶儀式,每個環節都承載着當地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尤其是這裡的水文化,如分水公平、節水惜水、人水和諧的理念,更成為哈尼梯田文化的靈魂。
“梯田不只是一片田,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哈尼學者馬智強從小在梯田邊長大,對這份遺産有着深刻的理解。
近年來,越來越多受梯田滋養的年輕人也選擇回到家鄉,用新方式傳承這份珍貴遺産。“00後”導游高花就是其中的一員。有游客到訪,她就領着去尋找田埂間的野菜,體驗梯田抓魚,在火塘邊聆聽千年哈尼古歌。
“我用手機鏡頭記錄雲海梯田的四季和我們村民的日常,再通過社交媒體傳遞到世界各地,讓梯田的美突破群山阻隔。” 她説。
2013年6月,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遺産。此次元陽哈尼梯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不僅是中國灌溉工程遺産保護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也為全球山地農業與生態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