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8月19日電(記者 李溪岩)在雲南省盈江縣舊城鎮,坐落着一處名為“五和家園”的易地扶貧集中搬遷點,這裡聚居着5個民族260戶997人。幾年前各族鄉親還散居在深山中的6個自然村裏,如今易地搬遷讓他們走出大山,攜手奔向了民族團結的幸福路。
回望過去,五和家園黨支部書記趙興文滿是感慨。“以前在山上的時候,能力好點的人家住山間土瓦房,能力差的就只能住茅草屋。道路基本都是土路、泥巴路,特別難走。而且信息、教育、醫療都特別落後。”
2016年,舊城鎮黨委政府聚焦6個自然村群眾出行難、看病難、上學難、發展難的問題,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方式打響脫貧攻堅戰。2018年,大山上的居民全部搬遷出來,包括漢族、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傈僳族5個民族,各族群眾遷居至新村五和家園。
如今的新村佔地面積301畝,村寨門口建立起黨群服務中心、超市、快遞站等配套服務設施,82名青少年在舊城鎮中心小學、舊城中學就學,500餘人在鄉鎮中心衞生院就醫,就學就醫困難問題得到解決。漫步於新村,平坦的道路、優美的環境、開放式庭院和民族文化元素,構成了一幅民族交融、團結進步的和美圖景。
舊城鎮鎮長孟保金介紹,在新村建設中,五和家園堅持黨建引領,構建“支部+小組長+群眾”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在黨支部指引下,以管委會作為村莊日常管理的主體,村莊日常事務由各民族代表共商共議,管委會制定村規民約,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和家園黨支部和管委會從節慶、文娛等日常生活入手,多次組織舉辦傣族德昂族潑水節、景頗族目瑙縱歌節等少數民族節慶活動和籃球賽、文藝匯演等文體活動,讓群眾在活動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進文化認同與情感交融。
為了讓村民的錢包鼓起來,舊城鎮積極爭取滬滇協作項目資金2400余萬元,在五和家園建成鄉村振興産業園,盤活資源招“小商”,先後引進烤煙曬黃煙收購點、國家儲備糧烘乾廠、電子元件加工廠等,鼓勵村民就近就業,並為村民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村民排女士便是村裏就近就業的一員,現在家附近的電子元件加工廠上班。“這裡工資一個月能拿兩千多,離家近,也方便照顧老人小孩。”排女士提到,自己是景頗族,身邊很多少數民族的村民也都選擇了就近就業,政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五和”寓意着從不同地方搬遷而來的5個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如今的五和家園,已構建起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交融互嵌格局,各民族同胞在此攜手共進,共同描繪幸福生活的美好畫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