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08/19 09:17:13
來源:新華網

科技“破壁” 開放“破圈”——雲南臨滄繪就特色農業新圖景

字體:

  新華網昆明8月19日電(記者 胡了然)地處西南邊陲的雲南臨滄,正以科技之力“破壁”,以開放之姿“破圈”,探索高原特色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新路。8月16日至17日,2025騰衝科學家論壇·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與開放合作(臨滄)專題活動在臨滄舉行。許智宏、鄧秀新、朱玉賢等多位兩院院士與400余位科學家、企業家、政府代表齊聚一堂,為邊疆農業轉型升級與開放合作把脈支招。

  院士點睛:邊疆沃土的獨特稟賦與未來路徑

  活動開幕式期間,院士們對臨滄的資源稟賦與發展潛力給予高度評價。中國科學院院士、騰衝科學家論壇聯合主席許智宏在致辭中指出:“雲南農業資源最豐富,有多種氣候環境來滿足植物生長,為新興産業發展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臨滄市連續兩年籌備打造現代農業創新發展與開放合作的專題互動品牌,讓更多的科技同仁看到了臨滄發展高端特色農業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感受到臨滄和雲南發展的潛力。”他説,本次活動將深化對特色農業資源開發利用的探討,聚焦科技創新引領,並以本地優勢資源産業為依託,探討與周邊國家在經濟、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強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則以“澳洲堅果”這一具體産業為切口,指出臨滄特色農業的未來探索路徑:“臨滄堅果産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宏觀上要學習成功案例經驗,通過標準化生産、品牌化營銷,將環境與人文優勢轉化為品牌價值,栽培模式上要繼續實踐作物矮化高産技術,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精準解決關鍵問題。”

  科技“破壁”: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蛻變

  院士們的洞見,在臨滄的實踐中得到印證。臨滄市委書記杜建輝介紹,自去年首次成功舉辦了騰衝科學家論壇專題活動以來,臨滄已促成12項高水平技術成果轉化、23個科技合作項目落地,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5%。科技力量的注入,正深刻改變着這片土地。

  依託年均日照2158小時、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等獨特的光熱水土條件,臨滄的茶葉、堅果、咖啡等高原特色農産品品質出眾。過去,資源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市場優勢。如今,在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員等機制的推動下,科技創新成為“點綠成金”的魔棒。近2000個新型經營主體與9萬餘脫貧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科技真正讓産業升級、讓農民增收。

  開放“破圈”:從地理末梢到國際樞紐

  開放是臨滄發展的必由之路。杜建輝介紹,臨滄自古以來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如今有1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3個國家通緬口岸,從臨滄出境到緬甸仰光港僅有1000余公里,是中國連接印度洋最近的陸路通道。近年來,臨滄成功打通了由清水河口岸&&境的中緬印度洋新通道,臨清高速公路通車為企業節約10%至15%的物流成本,智慧口岸建成使貨物通關時間壓縮80%,企業通關成本降低50%。

  這些“硬聯通”的突破,疊加國家向南開放政策紅利,使臨滄從邊疆末梢轉型為鏈結中國14億人口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25億人口國際市場的關鍵節點。臨滄茶咖堅果等“臨品”正沿着這條新通道,更便捷地“鏈動全球”。

  聚智共贏未來:邊疆之城的誠摯邀約

  展望未來,臨滄市委副書記、市長徐賢向廣大企業、專家人才發出“四重邀約”:“臨滄作為擁有‘中國連接印度洋最近陸路通道’的戰略要地,將為企業深耕國際市場搭建高效平台;作為茶咖堅果‘鏈動全球’的産業高地,蘊藏千億級高原特色農業賽道的巨大機遇;作為有着蓬勃發展的生機的生態福地,擁有宜居宜業的優質環境;作為科創寶地,平台與政策雙向賦能。選擇臨滄即選擇與開放發展同頻、與産業升級共進。”(完)

【糾錯】 【責任編輯: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