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自然生態宜居、民族文化燦爛、紅色底蘊深厚。近年來,滄源縣通過文旅融合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黨政軍警民聯動機制守護邊境安全,走出了一條民族團結與邊疆穩固並重的發展之路。

翁丁老寨(8月8日攝)。新華網發(韓文萍 攝)
文旅融合促“三交”
來到滄源縣動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翁丁村,進入翁丁老寨,游客們除了可以欣賞到佤族傳統的迎賓儀式外,寨子裏德高望重的老人還會在游客額頭點上黑色藥泥表達祝福。老寨內保留着完整的佤族傳統幹欄式茅草房,佤族圖騰、寨樁、木鼓房等也隨處可見,不少游客來此體驗原汁原味的佤族風情。距離老寨不遠處,就是在脫貧攻堅中易地搬遷的新村,呈現的是另一種現代生活場景。
近年來,滄源縣以“旅游+”模式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區打造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示範點,增強各地游客對佤族民俗文化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帶動當地村民走出一條致富之路。

佤族傳統的迎賓儀式(8月8日攝)。新華網發(韓文萍 攝)
“我們探索出了‘新村居住、老寨上班’的發展模式,翁丁新村156戶675人全部加入旅游合作社,參與景區民俗文化表演和旅游服務,通過積分制強化日常管理,村民可在家門口實現務工。”動角鄉黨委副書記肖濟民介紹,村合作社以老寨集體土地入股公司的方式,村集體經濟收入得以提升,村民每戶每年可獲得3000元左右的分紅。
70多歲的村民田岩塊在景區負責煮茶工作。“既能傳承文化,又能增加收入。”他説。景區還吸納村民從事織布、迎賓、觀光車駕駛等工作,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為豐富游客體驗,當地將佤族織錦、土罐煮茶、拉木鼓等非遺項目轉化為旅游産品。在“摸你黑”狂歡節、佤族新米節等節慶期間,各族游客共同參與民俗活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多措並舉築牢邊疆安全屏障
“邊疆民族地區發生的變化,我們感到非常高興,在邊境一線,我們要努力搞好建設,守護好國土。”老支書田建明説。
為了守護好神聖國土,班洪鄉依託轄區紅色資源優勢,充分發揮“三好”邊境黨校作用,與上級黨校和周邊鄉鎮黨校合作,打造“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三條主題紅色教育現場教學路線,賦能邊疆黨員教育。
同時,班洪鄉全面落實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防控治理體系,常態化開展巡邊護邊等工作,構建“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聯防聯控格局,通過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結合,構築起邊境安全“銅墻鐵壁”。
此外,當地抓實抓好“傳幫帶”工作,培養年輕一代支書。“我們年紀也大了,在‘傳幫帶’中,我跟年輕的支書講如何建設好我們的美麗家園,如何團結好各個民族,如何在邊境一線守住國土。”田建明叮囑年輕人,要好好學習,好好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龍乃村黨總支書記趙愛軍在胞波亭介紹該村相關情況(8月8日攝)。新華網發(韓文萍 攝)
民族團結綻放幸福之花
走進滄源縣動董鎮龍乃村上龍乃自然村,2棵300年樹齡的榕樹鬱鬱蔥蔥,樹下有一座名為“胞波亭”的亭子。“這是我們協商議事的陣地。”龍乃村黨總支書記趙愛軍介紹,遇到大事小情,村民都會聚集在此共商村務。
近些年來,龍乃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茅草房到安居房,從泥巴路到柏油路,去縣城從翻山越嶺到20分鐘的車程,去種地從步行到現如今的騎摩托。“龍乃村的群眾深知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我們佤族同胞現在的幸福生活。”趙愛軍説。
他介紹,龍乃村積極探索“黨組織+合作社+互助社+農戶”産業發展模式,鞏固甘蔗、茶葉等傳統産業,探索發展林果、蜜蜂養殖等産業,從黨員、種植養殖大戶、退役軍人、創業大學生中選出帶頭人,帶動農戶參與産業發展、在家門口就業,實現組織聯建、産業聯動、鄉村聯治、群眾聯富。

遠眺動董鎮龍乃村上龍乃自然村(8月8日攝)。新華網發(韓文萍 攝)
在文化潤邊方面,村民自編自演民族歌舞,與周邊村寨聯合開展民間歌舞展演、體育比賽等,促進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此外,該村深入推進法治宣講、普法強基補短板、強邊固防等活動,群眾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大幅度提升。
“龍乃村的群眾將永遠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建強邊疆黨建長廊,讓邊境村寨幸福之花越開越艷。”趙愛軍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