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説起大象過橋,在可查閱的資料中鮮有記載,但從2021年8月8日那一天,象與橋便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是咋回事?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正高級工程師沈慶仲有個故事要與大家分享……

2021年8月8日晚,14頭野生亞洲象邁着穩健的步伐走過大橋,完成了北上南歸之旅中最關鍵的一段行程。3分15秒,這個看似短暫的時間,卻凝聚着人與象之間長達數月的信任構建,也成為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021年8月8日晚,象群行走在元江大橋上(視頻截圖)。新華網發
三次“試水” 為跨越元江大橋打下基礎
大象對橋非常敏感,畢竟它們體型龐大,每一座不確定能承受多少重量的橋都像一個不安全因素。因此當它們遇到橋,大概率會選擇繞行。但在南歸的途中,元江大橋又是必經之路,成為了象群回家最大的障礙,如何讓它們安全回到適宜棲息地?成為雲南大象北上南歸途中的難題。
“象群從這邊過去的時候是枯水期,它們是從水裏蹚過去的,那麼豐水期怎麼過河?這就是個大問題。”因此,從元江大橋過去成為了最理想的方案,但沈慶仲和工作人員們對大象過橋都沒有太大信心。“我們當時就想,要讓它們過橋,就要有過橋的經驗。所以我們一直在關注碰到有橋的路它們會怎麼走。”沈慶仲回憶,一天傍晚,象群有要過一座橋的趨勢,但因天氣原因未能監測到,第二天查看痕跡,發現象群似乎沒有過橋,就這樣,他們的期待落空了。

躺着睡覺的象群(視頻截圖)。新華網發
轉折發生在距離元江大橋不遠的地方。當象群來到一段高速公路的上方時,正好有一座橋,在為北上象群成立的省級指揮部的統籌下,高速公路上的車都停了下來,給了象群安靜地過橋環境。這一次,它們從容地走了過去。在距離元江大橋1公里多的地方,象群再次給了大家驚喜——那裏有一座跨度約85米的跨湖橋,2021年8月7日晚,象群再次順利過橋。兩次過橋為象群積累了經驗,也給了工作人員們極大的信心。
元江大橋旁人與象的“心理博弈”
除了為象群積累過橋的“經驗值”,指揮部其實還在靠江邊的地方修了一條寬闊的路,為它們過橋做準備。萬事俱備,時間來到了2021年8月7日的晚上,象群已經到達元江大橋旁,但在大家的屏息以待中,它們還是停了下來。

“出走”他鄉的象群(資料圖)。新華網發(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供圖)
“雖然前期我們跟它們已經建立了一定的信任關係,但是要過元江大橋,這些信任感還不足。”沈慶仲分析,橋下水流急、水聲大,要讓它們過橋還是沒有那麼容易。因此,指揮部決定在這裡為象群打造一個適合它們的休息環境。指揮部在附近挖了一個水池,讓象群在炎熱的8月也可以玩到水,尤其是貪玩的小象,“把小象照顧好,大象才會安心。”沈慶仲説,他們還為象群打造了一個鹽水池,讓它們可以喝到鹽水。

為象群休息打造的水池(視頻截圖)。新華網發
玩的有了、喝的有了,吃的自然也少不了,工作人員還給它們帶來了新鮮的芭蕉、玉米等可口的食物,就像為遠行者準備的“補給”。就在大家以為象群會好好享受一番時,當天晚上還是有大象跑到了山頂,但是那條路十分陡峭,工作人員們心裏清楚是走不通的。“後來它還是回來了,本來它為什麼會上山一直是個謎,後來我慢慢梳理這件事,我覺得它應該是想去探探下一步的路怎麼走。”沈慶仲説。

2021年8月8日晚,象群跨過元江大橋(視頻截圖)。新華網發
2021年8月8日晚,隨着太陽落山,象群也開始活動,為了不干擾它們,象群一起身,工作人員們便撤開了。當第一頭勇敢的帶路象走上橋頭,邁出過橋的第一步,象群也陸陸續續上了橋,它們沒有猶豫、沒有停留,僅用3分15秒,14頭大象全部順利過橋。那一刻,沈慶仲不僅有對象群終於歸家的喜悅,也感受到了一種成就感。
是回家的橋 也是人與象之間的一座“橋”
北上南歸的象群本就是個“組合體”,由多個家族的成員組合而成,結束旅行回到原棲息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後,它們也分開了。以“短鼻”為代表的“短鼻家族”2022年2月5日現身西雙版納野象谷;以“花鼻子”為代表的“花花家族”則在普文一帶活動。“但它們都不會在某個地方長時間停留。”説起北上南歸象群的現狀,沈慶仲&&它們之間還是會互相走動,與從前也沒有太大變化,但這件事帶給亞洲象保護事業的影響卻是十分深遠的。

在西雙版納野象谷活動的“短鼻家族”(資料圖)。新華網發(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 供圖)
一趟北上南歸之旅,讓從事亞洲象相關工作30餘年的沈慶仲感慨:“我們對亞洲象的了解還是不夠。”曾經亞洲象種群數量少,它們是神秘的,隨着保護力度的加大,種群數量不斷提升,也給了大家可以更加深入研究、了解它們的機會。在沈慶仲看來,大像是有思維的,人與象之間是可以建立互信關係的,“但是我們對它的語言了解得太少了,如果能研究清楚,那麼人象之間和諧關係的橋梁就可以搭建起來。”

在西雙版納活動的“短鼻家族”(6月30日攝)。新華網發(周晨浩 攝)
除此之外,這一事件也推動着雲南的亞洲象保護事業前行,讓人們對如何保護好它們有了更多思考。“現在我們的各種保護措施都有了加強提升,這些都是來自於對北上南歸的總結。”沈慶仲&&,南歸途中架起的不僅是讓大象通過的橋梁,更是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梁。但要架好這座橋,絕不是一日之功,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他也希望通過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者,讓人象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和諧。(完)
總策劃:韓海闊
策劃:李霞
統籌:羅春明
執行:柴靜 徐華陵
海報設計:陳寒青
指導單位
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支持單位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
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
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