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都龍鎮茅坪社區的廣場上,電影《建軍大業》吸引了百名居民共同觀看,這是茅坪社區每月一次的固定活動。當天上午,社區幹部還和社區居民共同升起國旗,在國旗下一起學習國家安全知識,這同樣是他們每月“雷打不動”的固定活動。
村級共建理事會機制讓茅坪社區實現了從“懶漢村”到美麗社區的蛻變。近年來,村級共建理事會機制在馬關縣被廣泛應用,村級黨組織由此把群眾有效組織起來,發動群眾自己動手建設家鄉,讓一個個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邊境村寨成為守土固邊、美麗富足的幸福村。
從“懶漢村”到幸福社區
順着平整寬敞的柏油路進入茅坪社區,守護國家安全的標語和綠植共同裝點着一個總體國家安全觀主題公園。園內車輛停放整齊,休閒設施一應俱全,國防標語隨處可見,民族特色裝飾引人注目。穿過公園,錯落分佈着白墻黛瓦的民居。
“以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遠看青山綠水,近看垃圾成堆。”茅坪社區黨總支書記胡明昌説,社區的蛻變源於社區共建理事會的成立。

茅坪社區乾淨整潔的街道(8月5日攝)。新華網發(楊楨宇 攝)
茅坪社區位於馬關縣都龍鎮南部,有3個村小組與越南山水相連,居住着漢族、壯族、苗族、傣族、侗族、回族6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社區。
胡明昌&&,美麗鄉村建設之初,動員方法不得當,沒有得到群眾的響應,工作開展“一團亂麻”。隨着共建理事會成立,情況才有所轉變。共建理事會摸清了社區內工匠、能人、致富帶頭人等精幹人員,組建了10個專業服務組,“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通過“黨支部引領+服務組認領”方式,為群眾辦事解難題,提供便利服務。
“成立共建理事會後,群眾幹勁足,自發投入自建自管、互幫互助。”胡明昌説,是群眾親手造就了如今的美麗社區,都很珍惜勞動成果。如今,這個緊鄰中越邊境都龍口岸的社區面貌煥然一新,街上餐飲住宿業態豐富,更有面向國際的勞務派遣公司成立。
“土專家”省出大成本
在馬關縣,共建理事會機制被逐步推廣,在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處、鄉村産業振興等各個方面發揮着作用。
馬關縣坡腳鎮坡腳村委會田蓬村的污水治理問題,在本地人才的引領下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田蓬村發揮建築施工為民服務組“土專家”作用,回引專業人才7名,通過“土洋結合”巧治農村生活污水,戶均投入從10873元降至2600元以內,比原預算節省70%以上,極大減輕了群眾和政府的壓力。在此基礎上,當地探索出“依山就勢、多點收集、分片治理”資源化利用治理模式,讓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再是難題。

茅坪社區院壩協商議事會現場(資料圖)。新華網發(文山州委宣傳部 供圖)
“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自己的工程自己做、自己動手省錢幹。”這是馬關縣夾寒箐鎮夾寒箐社區上布高村小組共建理事會推行的辦事原則。在此基礎上,當地在2024年一年內完成了三清五拆五堆十亂、垃圾轉運、廁所革命、污水治理、農村房屋風貌改造提升、庭院經濟等“六件套”建設,實現了規劃、施工、材料、人工成本“四個節約”,污水治理戶均節約成本8759元,總成本節約95.4萬元。
目前,馬關縣已全覆蓋建立村級共建理事會130個、共建小組1682個。在共建理事會機制的推動下,馬關縣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達85%,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統籌整合實施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項目226個,把邊境村、社區打造成各民族群眾共融共建的富邊樣板。近年來,馬關縣先後創成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宜居宜業和美邊關底色不斷擦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