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頻道 > 新聞 > 正文
2025 04/20 17:14:36
來源:新華網

德宏州東西部協作譜新篇丨滬滇教育協作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字體:

  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一場持續了七年的教育協作實踐正在進行。從學前教育到義務教育,從校舍建設到理念革新,上海市青浦區與德宏州的教育協作不斷突破地域限制,構建起“硬體輸血+理念造血”的立體幫扶模式,為邊疆教育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學前教育革新 打造“帶不走”的教育力量

  在遮島鎮,一座色彩斑斕的現代化幼兒園正成為滬滇教育協作的典型示範。這所由上海青浦區傾力援建的遮島鎮中心幼兒園(梁河縣青浦實驗幼兒園),自2022年開園以來,不僅實現了辦學規模從53人到172人的增長,更探索出了一條東西部教育協作新路徑。

遮島鎮中心幼兒園(梁河縣青浦實驗幼兒園)(資料圖)。新華網發(遮島鎮中心幼兒園 供圖)

  “以前鄉鎮幼兒園最頭疼的就是功能室缺失,整個學校就只有一棟樓可以使用。”園長楊藝華回憶起建園前的狀況説。2021年青浦區投入1120萬元滬滇幫扶資金,為幼兒園建成了1851平方米的綜合樓和智能化教學系統,多媒體設備覆蓋率100%的現代化教學場景,徹底打破了邊疆地區幼兒園“一支粉筆撐全天”的傳統教育模式。

  走進幼兒園文化長廊,“學會分享,讓幼兒擁有一個美好童年”的辦園理念標語格外醒目。來自上海的“分享教育”理念,在這裡完成了本土化蝶變。課程表中,上海特色的教育課程與德宏州“民族文化體驗”課程各具特色,孩子們既能在新奇的游戲板塊裏學習知識,也能在傣族象腳鼓的韻律中翩翩起舞。

  “我們不是簡單地複製上海模式,而是對教育進行‘基因重組’。”楊藝華指着走廊上展示的孩子們的作品介紹到。每週的民族特色課程,景頗族、阿昌族家長帶着民族技藝走進課堂,形成獨具特色的家園共育課程。

幼兒園教師帶領學生及家長開展室外活動(資料圖)。新華網發(遮島鎮中心幼兒園 供圖)

  在園長辦公室,一份《遮幼教職工手冊》揭示了滬滇協作的制度“密碼”。青浦團隊帶來的“三化”工作法,將上海精細化管理的“基因”植入了幼兒園:標準化建設細化到每個功能區的照度標準;流程化管控形成“日巡查—周研討—月評估”閉環;長效化機制則通過30項管理制度固化經驗。

  更具突破性的是雙向評估機制。“管理層要接受教師打分,這種‘倒置考核’起初確實讓很多老師不適應。”楊藝華坦言。但正是這種管理透明化的變革,使教師專業成長速度逐步提升。

  在師資培養方面,滬滇協作展現出戰略遠見。青浦區創新實施的“333”培養計劃,即3年周期、3級梯隊、3維提升,通過“影子教師”“雲教研”等載體,已為幼兒園培養出十余名能獨立設計主題課程的骨幹教師。上海支教團隊受聘為縣教研中心兼職教研員後,帶動全縣10個鄉鎮幼兒園建立教師成長檔案,形成“1個上海導師+3個本地骨幹+N個青年教師”的教育輻射網絡。

  這種幫扶成效正在産生裂變效應。教育幫扶不是簡單移植,而是要在文化尊重中實現教育“基因”重組,在制度創新中培育內生動力。當上海的教育智慧與雲南的民族文化碰撞出創新火花,邊疆地區的教育現代化便有了更具生命力的解法。

  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生態的“系統升級”

  遮島鎮中心幼兒園的跨越式發展在梁河縣並非孤例。據了解,七年來,青浦區累計投入3350萬元援建資金,在梁河縣遮島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建成了青浦學苑、標準化運動場等設施,使該校從2017年僅有3個教學點的薄弱校,蛻變為擁有1195名學生的現代化學校。援建過程中創新的“三化工作法”——標準化建設、流程化管控、長效化機制,將上海教育基建經驗轉化為邊疆實踐模板。

  遮島鎮九年一貫制學校佔地87.92畝的現代化校園,見證了滬滇協作創造的“青浦速度”:2017年破土動工,2019年首批學生入駐,至2023年完成初中部綜合樓、小學綜合樓、男生宿舍樓等系列工程。

上海市青浦區援建教學樓(資料圖)。新華網發(遮島鎮九年一貫制學校 供圖)

  在遮島鎮學校的“每週一研”教研現場,青浦教師都會帶領本地教師開展圓桌研討。這種浸潤式幫扶模式,形成了獨特的人才培養體系:上海名師長期駐校,本土教師赴滬跟崗,多個教研共同體覆蓋全縣10個鄉鎮。

  多年來,師資培養的“化學反應”正在顯現:全縣建立了兼職教研員制度,上海教師跟隨教研團隊走遍山區學校,不斷開展國培送教活動,惠及全縣青年教師。

  教育協作的深層效應,在梁河教育的肌理中悄然生長。縣城安置點外來務工子女入學率不斷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優質學位大幅增加。更具深遠意義的是形成了“上海方案+邊疆實踐”的融合範式。

遮島鎮九年一貫制學校開展日常教學活動(資料圖)。新華網發(遮島鎮九年一貫制學校 供圖)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滬滇教育協作正邁向縱深發展。隨着幫扶規劃的全面實施,學校數字教育資源共享平台建設已提上日程。從瀾滄江畔到黃浦江邊,這場跨越山海的育人工程,正在為邊疆教育振興注入持久動力,讓更多德宏少年擁有出彩人生。(完)(羅春明 劉奕)

【糾錯】 【責任編輯:徐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