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4月9日電(記者 熊軒昂)“看鏡頭,闊(壯語“笑”的意思)!”在雲南省廣南縣者兔鄉鬥月村,剛剛搬入新家不久的王克平一家老小換上壯族傳統服飾,在整潔明亮的庭院前請雲南省醫療保障局駐鬥月村工作隊隊員為他們留下合影。在傳統節日和重大節點邀請駐村工作隊到家裏來拍攝照片,已經成為了鬥月村村民們的習慣。

雲南省醫療保障局駐鬥月村工作隊為村民拍攝的全家福。(受訪單位供圖)
鬥月村是一個壯族聚居的小山村,98.8%以上人口是壯族。2023年以來,雲南省醫療保障局駐鬥月村工作隊在日常入戶走訪中發現,當地壯族群眾熱愛民族文化,喜歡在節日裏盛裝打扮。駐村第一書記提出“幫老鄉拍照片記錄”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從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再到群眾搬新家、團圓等節點,工作隊員都會主動上門為村民義務拍攝全家福或民族裝扮照片。截至今年3月,駐村工作隊已累計為鬥月村100多戶家庭拍攝了相片500余張。拍攝完成後,駐村工作隊把照片沖洗出來,在入戶走訪時再次為村民們送上這份小禮物,許多群眾第一時間就將照片挂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

雲南省醫療保障局駐鬥月村工作隊隊員正在為村民拍攝照片。(受訪單位供圖)
拍攝活動不僅拉近了駐村工作隊員和村民之間的情感&&,還為村民們的生活增加了一份“儀式感”。 今年春節,鬥月村村民王俠收穫了一張充滿溫情的全家福。為了增加收入,王俠的妻子外出務工,自己則留在家務農,照顧兩個年幼的女兒。妻子從外省回來後,王俠激動地找到駐村工作隊員,希望在一家四口團聚的時刻留下合影。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幫扶不只是送物質‘麵包’,也要用心發現群眾的心理訴求,一張張照片留存的不僅是闔家歡樂的‘小’美好,更是在記錄着廣大駐村幹部和群眾在鄉村振興征途上共同前進的‘大’畫卷。”雲南省醫療保障局駐鬥月村工作隊的一名工作隊員在工作筆記中這樣寫道。
一直以來,工作隊認真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深入了解村民生産生活情況,用心用情開展駐村工作。2024年,鬥月村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0元,全村實現穩崗就業1000餘人,村民的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不斷提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