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3月6日電 題:大山深處育夢人
新華社記者趙彩琳
滇南三月,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第四中學的黃風鈴花開得正燦爛,初二(4)班的教室裏,地理教師李微楠帶着學生們學習南方地區的特點。從飲食習慣引入,到分界線介紹,再拓展到人口數據情況,李微楠一一發問,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舉手回答。
在建水縣第四中學,每週有6個班的學生等着他分享地理學小故事。
這是李微楠扎根雲南鄉村教育的第八年。這位本科學法語、碩士讀新聞的華東師範大學畢業生,在上海求學七年後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2017年夏天,他攥着支教錄取通知書,登上了開往雲南臨滄的大巴。
支教地臨滄市雲縣大寨鎮大寨中學,地處偏遠山區,周圍大山環抱。雖然李微楠家在雲南,但從支教地回一趟家要輾轉近兩天,家訪一趟最遠要步行近30公里山路。
更崎嶇的是腳下的教育路——初登講&的他,面對的是一個50人的“問題班”:學生基礎薄弱,課堂紀律渙散。李微楠每週上30多節課,跨學科教授語文、地理,卻總不見成效。“當時真想辭職。”他坦言。
他翻遍各類教學輔導書,向前輩和同事取經,不斷調整教學與管理方法。在100余次家訪裏,他慢慢摸清了每個學生的脾性,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逐漸解決了管理學生的問題。
他會把地理課變成“舌尖上的地理”。講到長江經濟帶,教室裏會飄起熱幹面的香氣;講到中東地區,買回的椰棗讓學生印象深刻。在他的努力下,一直成績墊底的班級多次斬獲地理學科全縣前三的好成績。
“鄉村教育不該只有課本。”李微楠在學校廣播站增設新聞、訪談等節目,帶着學生用聲音丈量世界;他發起圖書角計劃,讓1200余冊書籍充實學生的課餘時光;最讓學生們難忘的,是他爭取到的騰衝游學機會——4個山裏娃第一次與中外學者、北京名校中學生對話。返校後的分享會上,孩子們説:“原來山外真的有星辰大海。”
兩年支教期滿時,本可離開的他選擇多留一年,他説:“我要親手送第一屆學生進高中。”
支教結束後,李微楠報考教師崗位,成為建水縣第四中學的一名教師,繼續為鄉村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到建水縣第四中學後,李微楠面臨新挑戰:一部分學生因父母外出打工或離異,出現焦慮、自卑等問題,影響學習狀態。
了解到有公益機構能提供專業的學生心智素養輔導課,李微楠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培訓,學完後在學校每週為學生講授心智素養課,疏導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敞開心扉。“學生狀態調整好了,成績也有了起色。”李微楠説。
很多學生親切地稱李微楠為“楠哥”,説他不只是老師,更像好朋友。李微楠帶出的第一屆學生字廷彬從西南林業大學發信息給他説:“李老師,野外實踐看到大山的時候,我覺得就是你的樣子,堅定、敦厚、可靠。”
如今,李微楠仍堅持不停“充電”:不定期到名校取經,參加培訓,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引入鄉村課堂。站在開滿黃風鈴花的校園裏,他説:“要通過教育,讓每粒種子找到生長的方向。”(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