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我國小熊貓身份之謎”、探尋“怒江境內中國金絲猴新種群”、揭開“金絲猴屬物種適應高原環境的秘密”……民盟中央委員、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于黎長期堅守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科研成果,在國內外産生了重要影響。
扎根雲南 潛心科研
於黎本科就讀於遼寧師範大學生物系,為繼續深造,本科畢業後選擇留在母校就讀細胞生物學專業。後來在導師的推薦下,於黎成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客座研究生。漸漸地,於黎愛上了雲南這片土地。“雲南的生物資源優勢得天獨厚,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個‘天然實驗室’,由此讓我內心充滿嚮往,便決定留在這裡攻讀博士學位。”
但科研之路並非坦途,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與艱辛,於黎對此有着深切體會。“從碩士到博士那段時間,真是苦得不行。每週有6天都在實驗室,就想多學一些東西。正因為有了這些經歷,讓我在科研這條道路上變得更加堅韌和執着。”回顧過去的這段時光,於黎感慨萬千。
2005年,於黎博士畢業後,毅然選擇扎根雲南,開展進化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於黎介紹,進化生物學是整個生命科學領域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論學科之一,貫穿了整個生物學體系。
長期以來,於黎和團隊成員主要利用多學科交叉以及多研究方法整合來解決目前生物進化學的各種重大前沿課題,有效推動生物多樣性演變機制及生物資源持續利用的分子基礎研究,為雲南省動物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理論基礎。
授業解惑 教學相長
在科研的道路上,於黎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她計劃在人才培養方面進一步加強團隊建設,特別是加大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力度,致力於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的科研事業培養更多優秀的接班人。
“科研與教學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部分。”於黎説,“我不僅要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在學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還要以身作則,始終保持着對科研的敬畏之心,堅持嚴謹的態度和求實的精神,成為學生的榜樣,希望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提升科研素質,鍛煉科研思維,最終成長為科研創新的中堅力量和骨幹人才。”
於黎先後指導13人獲得博士學位,32人獲得碩士學位,6人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3人獲研究生省政府獎學金,1人獲雲南省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指導完成的2項成果獲雲南省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獎。
20多年來,於黎帶領團隊邁入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的前沿,用紮實的學識帶出一批批科研攻關的高層次人才,在教學和科研的道路上破浪而行。
保持熱愛 奔赴向前
在進化生物學這一專業領域,於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不僅承擔了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在內的30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還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90余篇學術論文。
除了科學家的身份,於黎還是一名民盟盟員。她把科普作為科學家為人民服務的橋梁,積極參與系列科普講座志願服務活動,為普及科學知識、引導探索生命科學奧秘作出應有貢獻。
“身為一名民盟盟員,榮譽屬於過去,未來更需努力。我想一心一意把科研工作搞好,不斷探索新的科技前沿,為民盟事業添磚加瓦。”於黎説。
一路走來,正是源於對科研事業的熱愛,讓於黎有了全力以赴的動力。“在科研和求學路上肯定會有波折,但是熱愛和堅持,會讓我們一路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向光而行,最終撥雲見日。”談及未來,於黎堅定且自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