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10月20日電(趙學康、周應倩)在中緬邊境附近的山間平壩,雲南大盈江滾滾南流。大江兩岸,沃野無垠,阡陌縱橫。千百年來,盈江縣各族群眾在這裡繁衍生息,安居樂業。
2018年,隨着易地扶貧搬遷,楊從新一家從高寒山區的油松嶺鄉椿頭塘村上寨一組,搬遷到大盈江東岸新組建的吉盛村。除楊從新一家外,吉盛村還接納了來自椿頭塘村白石頭、上寨和油松嶺村、郭家寨村共113戶山區居民。
6年過去了,從四方遷居而來的居民,已經融為一個團結奮進的幸福大家庭。得益於黨建引領,吉盛村實現了從“遷居”到“安居”的華麗轉身。
“我有兩個兒子,搬到壩子生活後,他們都從事電焊工作,收入比在山上種地強多了。”在63歲的楊從新看來,搬下壩子比在山上掙錢的門路多了。
該村負責人介紹,群眾搬遷下壩後,不僅改善了居住環境,孩子就學、群眾就醫也有了更多保障,村民的致富途徑也更加多元。原先在山區,村民靠農耕自給自足,靠售賣茶葉、草果、核桃等獲取微薄收入,勉強維持家庭開銷。搬遷後,村民收入來源逐漸轉變為以務工為主,目前該村有254人外出務工,佔居住人口近一半,務工收入大大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
“搬到壩子後,村民大部分外出務工,村裏基本沒有閒人。我現在是一名小包工頭,平時帶着10多個人幹混凝土工程。” 今年42歲的楊榮壽説。
近兩年,吉盛村的“晚街”越來越熱鬧。起初,這裡只有三三兩兩的商販擺攤,隨着客流量增多,吸引到更多商販,逐步形成一個小型集市。如今,在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吉盛村正在將其打造成“油松嶺山貨街”。隨着“晚街”越來越熱鬧,村民們在家門口擺攤賣菜就能增加收入。
“以前,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塊錢。現在,附近做農活需要人手的時候,我們年紀大的也可以去做工掙錢,收入還不少呢!”老黨員余順欽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遷居6年來,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真正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近年來,吉盛村全力構建“黨支部全面引領+黨員先鋒模範+群團協助共建”的黨建格局,以白石頭黨支部作為基層治理的“主心骨”,以老年組、婦女組、青年組等作為黨群&&的“連心橋”,通過結對共聯,增強黨群向心力。
吉盛村113戶劃分設置11個網格,網格長及挂聯黨員及時收集和反饋村民意見及建議,積極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讓問題解決、矛盾化解不出村。該村還試點推行“10聯戶網格”“碼”上報,收集群眾反饋問題,配套執行“12327”工作機制。截至目前,收集反饋問題5件,調處矛盾糾紛1起,讓村民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産業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吉盛村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努力奮進。這一切變化的背後,是黨建引領下的凝心聚力和奮發有為。
據吉盛村黨支部負責人介紹,吉盛村寓於“吉祥繁盛”之意,是搬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回望搬遷之初,大部分村民持觀望態度,時任白石頭黨支部支部書記的余順欽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發動黨員參與規劃、主動配合開展工作,通過積極動員、多方組織協調,圓滿完成了搬遷工作。如今,他雖卸任了職務,但作為黨支部裏的老同志,仍然發揮着餘熱,積極參與村內的大小事務,為吉盛村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白石頭黨支部以“建強班子、強化治理、致富增收”為目標,選配致富帶頭人為支部書記,每月定期召開主題黨日活動,常態化開展理論學習,黨支部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進一步增強。“説話有人聽,幹事有人跟”,通過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吉盛村群眾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