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12月29日電(記者楊靜)27日,雲南省農業農村廳、雲南省工信廳聯合召開雲南省農機裝備補短板工作會議,總結了雲南農機裝備補短板工作開展以來的成效,部署下一階段工作安排。
隨着我國農業生産進入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農業機械化已深入農業生産的方方面面,不論在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方面,還是在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節本增效和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及競爭力等方面,都離不開農業機械化。
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對高原山區特色農業大省顯得尤為重要。雲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平華介紹,2021年以來,全省累計爭取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3.29億元、受益農戶39.79萬戶,補貼資金、受益農戶、帶動農機銷售額連年創新高。
2023年,雲南省規模以上農機製造企業25家,産值上億元的企業2家,農機製造企業總産值約20億元,形成了發動機、手扶拖拉機、耕整機械、農産品初加工機械、山地軌道運輸機械、烘乾機械等機械裝備門類。
“我們積極推進産業發展、技術裝備、企業培育、推廣應用等方面的農機裝備補短板工作。”雲南省工信廳副廳長薛貴輝説,工信部門結合雲南丘陵山區農業生産特點,聚焦主要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産薄弱環節和高原特色優勢産業機械化生産關鍵環節,集中力量補短板強弱項,提升了丘陵山區農機化裝備水平。在智能果蔬烘乾機、甘蔗種植機、煙苗打塘覆膜機等領域突破短板弱項,逐步提升産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産品輻射南亞東南亞。
下一步,雲南將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着眼於農業急需、農民急用,大力推進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研發製造推廣應用先導區建設,加快輕簡、綠色、智能農機研製及應用,力爭通過5—8年時間,基本補上農機領域突出短板。(完)
【糾錯】
【責任編輯:丁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