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澄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日本、韓國密集舉行多場雙邊和三邊聯合軍事演習,包括美韓“乙支自由之盾”演習、美日“堅毅之龍2025”演習、美韓“釘錘”演習和美日韓“自由之刃”演習等。有分析認為,美國妄圖通過這些軍演提升與盟國之間的所謂凝聚力與互操作性。這些軍演雖然大都是例行的演習,但已突破傳統軍事合作範圍,正在演變為域外勢力攪動地區安全局勢的重要工具。而且,相關演習也呈現出多維度升級態勢。
演習頻次更高、規模更大且覆蓋範圍和領域更廣。美日韓三國去年6月首次啟動代號“自由之刃”的聯合軍演,隨後又於去年11月和今年9月舉行了兩輪“自由之刃”演習。不到一年半時間,就舉行3次同一系列的演習。類似的還有代號為“釘錘”的美韓核作戰演習,去年8月舉行第一次後,今年4月和9月又分別舉行了1次。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演習在規模、作戰領域和地理範疇上都有所擴大。美日於9月11日至25日舉行的“堅毅之龍2025”聯合軍演,雙方參演總兵力約1.9萬人,範圍覆蓋九州、北海道、沖繩、硫磺島等戰略要地。與以往三國軍演通常只在海空領域舉行不同,今年的“自由之刃”演習首次納入網絡防禦相關的內容,致力於打造多域融合與跨域協同作戰能力。
演習的指向性更強、實戰化程度更高。美日韓試圖通過高頻次、高強度、疊加式軍演,模糊相關熱點區域的地理界限,構建針對主要對手的多層次、網絡化軍事威懾體系。為凸顯演習的全要素實戰化程度,“自由之刃”演習涵蓋防空反導、海上攔截、登陸作戰、後勤支援等課目。在“堅毅之龍2025”演習中,美國首次在日本部署 “堤豐”中程導彈系統,以檢驗美國及其盟友軍事力量由平時向戰時快速轉換的能力。
新型作戰力量深度嵌入,人工智能系統投入演習。在“乙支自由之盾”演習中,美韓借測試太空態勢感知、戰時網絡運維與滲透毀癱等能力,推動太空和網絡作戰力量融入聯合作戰鏈路,並首次引入韓國自主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進行數據分析和態勢研判。在今年的“自由之刃”演習中,參演方首次納入網絡作戰單元,重點演練指控系統防護與網絡攻防能力。
美日韓密集軍演的背後,各自都有“小算盤”。美國通過強化與日韓防務合作,意圖將其塑造為戰略競爭前沿陣地,讓日韓承擔更多安全成本與責任義務,並以此為“範本”將更多地區盟友拉入其“印太戰略”框架。對韓國來説,新政府上&後,倡導“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實用主義”外交路線,仍以美韓同盟為基礎,以改善韓日關係、強化美日韓三邊合作為重點,短期內對美國的“安全倚重”仍將延續。日本則在國內政局動蕩、未來走向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仍執意充當美國“馬前卒”,試圖突破和平憲法限制,為自衛隊海外行動鋪路並發展進攻性軍事力量。
當前,美日韓刻意渲染鼓噪他國威脅,通過聯合軍演強化雙邊和三邊關係,非但無法掩蓋其構建排他性“小圈子”的真實圖謀,反而會加劇地區安全格局的陣營化對抗風險,其動向值得地區國家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