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雪豹突擊隊"狙擊小組,來看這份狙擊手的"戰場啟示錄"-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5 16:07:01
來源:解放軍報

跟隨"雪豹突擊隊"狙擊小組,來看這份狙擊手的"戰場啟示錄"

字體:

  天山腹地,戈壁灘蒸騰着灼人的熱浪。中國武警“雪豹突擊隊”狙擊手劉士柱深吸一口氣,將眼睛緊緊抵在瞄準鏡上。

  屏息,凝神,整個世界安靜得仿佛只剩下心跳。“砰!砰!”他食指輕扣扳機,槍聲脆響,撕裂山谷的寧靜。60米外,一橫一豎兩根細若鉛筆芯的紅色玻璃管應聲炸裂。

  這裡,是“鋒刃-2025”國際狙擊手射擊競賽現場。劉士柱剛剛完成了競賽中的“暗箭刀鋒”課目:射手要在50秒內擊中60米外兩根長10厘米、直徑3毫米的玻璃管。

  7月15日至20日,來自20多個國家的50余個狙擊小組,集聚武警某訓練基地,圍繞精準基礎、典型場景、綜合戰鬥、極限挑戰4個類別12個課目展開競技比拼。

  “挑戰在繼續,難度在升級,前面還有一場硬仗要打。”走下場,劉士柱揩去手掌的汗漬,眉頭依舊緊鎖。

  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參賽了。再次踏上這片戈壁,除了競技比拼外,劉士柱還想通過觀察和交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術與視野——“與強者對決,看到的不僅是差距,還有未來”。

  走進“鋒刃-2025”國際狙擊手射擊競賽現場,記者跟隨“雪豹突擊隊”狙擊小組的腳步,觀察與思考未來戰場狙擊手應當是什麼樣。

  武警“雪豹突擊隊”參賽隊員與各國參賽狙擊手同&競技。侯崇慧攝

  狙擊手的“戰場啟示錄”

  鎖定勝局的,往往是那顆強大的心臟

  一陣槍炮聲響起,驚起密林中的一群飛鳥。

  前一秒還在粗重喘息的哈薩克斯坦選手葉梅諾夫·阿曼加利,此刻瞬間放慢了呼吸。調整、瞄準、擊發,動作行雲流水,300米外的靶標瞬間被洞穿。

  劉士柱與葉梅諾夫·阿曼加利在同一賽道,將他的表現盡收眼底。“這是一名冷靜的‘獵手’。”劉士柱的眼底掠過一絲驚嘆。

  這項比賽課目名叫“聲響掩護隱蔽狙擊”,要求狙擊小組在120秒內,攜帶背囊和彈匣,依次協同通過低樁網和排水管道,利用狹小管道對256米至288米的半遮蔽頭部靶進行射擊。

  “距離遠、靶標小、干擾多,最關鍵的是射擊時限短。”劉士柱向記者解析該課目的難點,“射手要借助聲響掩護進行射擊,射擊反應時間只有3秒。”

  在3秒內取得好成績,意味着射手在經歷負重等一連串干擾後,能快速調整呼吸,以最快速度搜索識別目標,整個過程不能有半點猶豫遲疑和失誤。

  這份毫不猶豫,不僅意味着射手要具備精湛的射擊技能,還意味着射手要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

  “真正的戰場上,狙擊手沒有開第二槍的機會。”該課目競賽中,劉士柱的隊友朱家紅被突然響起的槍炮聲擾亂了節奏,第一發子彈的彈道略微偏左。朱家紅及時修正,第二槍穩穩命中。

  一名優秀的狙擊手,眼神中常常是沒有一絲波瀾的平靜。

  此次競賽的另外一個課目中,劉士柱在匈牙利選手格拉費爾·阿提拉和隊友的眼神中,也看到了這份平靜。

  此刻,在“解救人質精準狙擊”課目場景中,劫持人質的“歹徒”頭靶隨機在公交車的4個車窗閃現3次,每次僅停留3秒。射手在150米外的運兵車窗後構築射擊陣地,協同狙擊靶標。

  他們的成績果然如劉士柱所料。憑藉冷靜的判斷和迅捷的反應,格拉費爾·阿提拉和隊友協力將“歹徒”悉數殲滅。

  如果仔細品味其中的細節,就更能感受到一名優秀狙擊手的那顆“大心臟”。

  復盤時,打開筆記本,小組領隊李增援圈出了這個細節:“歹徒”始終緊貼着“人質”,不慎擊中“人質”將得零分。

  “這意味着,支撐格拉費爾·阿提拉和隊友們果斷出擊的,不僅是肌肉記憶,還有超乎常人的冷靜與自信。”李增援説。

  “鎖定勝局的,往往是那顆強大的心臟。”劉士柱對此&&認同,“狙擊高手在技術層面的差距微乎其微,更多是心理素質的較量。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專注力,這是狙擊手必備的心理素質。”

  入夜,戈壁的風吹散了賽場的硝煙,劉士柱和隊友們對未來的思考仍在繼續:未來戰場,敵人不會給你更多時間去觀察、判斷、決策、行動。在電磁干擾、火力壓制、隊友傷亡的多重刺激下,制勝未來戰場的狙擊手必須在秒級甚至毫秒級時間尺度內,屏蔽干擾、穩定心神,做出正確判斷並精準執行。

  這也提醒他們,未來要在近似實戰的高壓環境下,加強狙擊手心理韌性訓練,只有這樣,狙擊手才能錘煉出一顆無懼戰場考驗的強大心臟。

  從靜態精度到動態摧毀,射手的戰場已經悄然改變

  微風輕輕撥弄樹葉,送來一陣清涼。

  此刻,參賽隊員朱家紅心中,卻蔓延着焦躁和緊張。

  “人機協同隔障狙擊”課目,考驗射手運用地物判斷、測算空間距離和精準狙擊等能力。具備這些能力,人機協同緊密高效是關鍵。

  此刻,無人機升空、盤旋,朱家紅的目光在無人機回傳的畫面和風速儀上不斷切換,靜靜等待時機。直到準星與靶心重合的瞬間,他立即完成微調、預壓、擊發動作,命中靶心。

  人與無人機等輔助裝備器材的精密結合,是未來戰場的必然要求,也是此次競賽的一大亮點。

  賽場上,選手們借助無人機捕獲藏匿目標,搭乘舟艇展開水上射擊,依託突擊車構築射擊陣地……人裝協同,正慢慢嵌入未來的作戰環境。

  “人裝協同與狙擊作戰緊密結合,才能鍛造出在多維空間自由游弋的戰場‘幽靈’。”該課目主裁判王帥龍説。

  事實上,想要實現人裝協同與狙擊作戰的緊密結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簡單的射擊習慣説起。無人機拍攝角度與射手射擊朝向正好相反,射手必須在看到無人機屏幕畫面的瞬間,將方位、距離和地物參照等數據轉化為戰鬥直覺和行動判斷。因為射擊習慣,很多選手都出現判斷錯誤的情況。柬埔寨選手就是因為沒有準確估算出無人機回傳畫面中目標的位置,最終子彈脫靶,遺憾退場。

  還有一些考驗,來自動態、複雜的環境背景。置身“搭乘舟艇水上狙擊”課目現場,朱家紅感到壓力。他的身體隨着船體搖晃起伏晃動,眼睛緊緊盯着水面上同樣搖晃的靶標,尋找射擊窗口。

  如何在船體和靶標的雙重晃動中找到一種動態的平衡,捕捉其中稍縱即逝相對穩定的瞬間,是這個課目的主要考點。

  觀察前幾名選手的表現後,朱家紅逐漸有了解題思路:控制呼吸,與船體晃動同頻,就能將自己“焊”在船上。

  “叮!”清脆的迴響宣告他成功命中靶標。雖然射擊帶來的後坐力傳導到船體,影響了隊友劉士柱射擊姿勢的穩定,導致子彈落點位置微微偏離,但朱家紅的方法還是奏效了。

  對於“人與裝備協同”這個大命題,在不同環境中有不同解法。

  王帥龍解釋了該課目設置背後的實戰背景:近年來,隨着在水上執行任務的情況增多,在劈波斬浪中尋求制勝一擊,已成為現代狙擊手必須跨越的新門檻。

  “晃動,不僅僅是在船上,也可能在車頂、直升機艙等等。未來戰場瞬息萬變,狙擊訓練必須模擬更極端的非穩態環境,將‘動中求準’刻入骨髓。”王帥龍説。

  對此,競賽組委會工作人員李哲峰也有相似的感受。

  “過去,我們追求的是‘百步穿楊’的靜態精度,隨着使命任務不斷拓展,未來狙擊手要在動態載體、動態目標、複雜環境中,依然能快速測算、穩定控槍、果斷擊發,實施動態摧毀!”他説。

  一天競賽結束,戈壁的天空依然明亮。晚上9點,小組成員席地而坐,展開復盤。

  朱家紅率先發言:“無人機空中偵察、突擊車陸上掩護、衝鋒舟水上滲透……這讓我們看到,裝備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肢體與感官的延伸,要讓輔助裝備轉化為‘戰鬥器官’,達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效果。”

  一旁的突尼斯狙擊小組領隊阿拉·赫邁西,通過場邊翻譯準確理解了朱家紅表達的意思,朝着他們豎起了大拇指。

  未來戰場呼喚的,是能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作戰單元

  狙擊賽場竟設置了手槍靶!

  這有些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在“滲透狙擊”課目現場。記者觀察選手們比拼時發現,選手們在抵達5號射擊陣地時,會放下狙擊步槍,迅速拿起手槍,對10個“集團目標”展開射擊。

  “真實戰場,狙擊手不能只依賴狙擊步槍,而要學會使用多種武器戰鬥。”走出競賽區域,劉士柱喘着粗氣:“這簡直就是一場完整的戰鬥。”

  完成“滲透狙擊”,選手們需要在20分鐘內依次躍進叢林、巷道、屋頂等射擊陣地,對目標進行“定點清除”,全程奔襲約1.1公里,各類射擊目標共有20多個。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狙擊競技,而是真正的實戰較量。”該課目主裁判張浩告訴記者,這個課目以狙擊小隊深入敵後解救人質為戰鬥背景,共設置隱蔽滲透、協同接敵、定點打擊、控守壓制、游動反擊、掩護打擊、快速撤離7個作戰環節,全程注重技戰一體運用,檢驗狙擊小組在複雜環境條件下的綜合戰鬥能力。

  通過最新配備的賽事直播系統,記者的視線穿過賽場的硝煙,目睹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戰鬥場景:隱蔽、躍進、匍匐……中國陸軍選手陳敬超、楊健山利用掩體“摸掉”了300米外的“敵”卡口警戒哨兵,緊接着穿過地道,協力對“首要目標”實施精準打擊……最後,他們邊打邊撤,清除“殘敵”。

  “一比一還原的身形靶、房屋、地形……這些對戰鬥場景的‘復刻’,讓瞄準鏡裏的‘戰場’更加清晰。”朱家紅向記者道出切身感受,“這是未來敵後作戰的‘樣板間’,也是狙擊手的試煉場。”

  “滲透狙擊”課目滿分400分,朱家紅和劉士柱最終獲得350分。

  “成績還算理想。”不過,對比其他選手的表現,他們覺得這“50分”説明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就比如,我注意到烏茲別克斯坦狙擊小組針對不同距離目標,選擇不同裝藥量的子彈,消除了一些不利條件的干擾。”朱家紅告訴記者,他在賽後交流中知道,這是他們日常訓練中保持的一個習慣,“這種細緻程度精確到計算子彈裝藥量,讓人佩服”。

  這場逼真的“戰鬥”,讓參賽隊員們看到了狙擊手的進階方向:未來戰場呼喚的,絕非僅會“靜態打靶”的射手,而是能獨立思考和行動的作戰單元。

  “射擊姿勢自選、狙擊步槍彈自主分配……從這些課目條件設置中,我們不難想象,當狙擊手被投放到一處戰場,可能只給他一個任務目標,剩下的行動需要自主籌劃決策。”李哲峰曾多次參加狙擊手射擊競賽課目設計,他分析道,未來的狙擊手不光要具備精準打擊能力,還要兼具精細籌劃、精確指揮、精密協同的綜合戰鬥素養。

  自主籌劃決策,在“城市要點控守狙擊”課目中有着更為直觀的體現。

  該課目在100米至700米的距離區間設置了6個分值不等的顯隱靶,其中,在限定時間內命中指揮官靶,計25分;命中狙擊手靶、火箭筒手靶、偵察兵靶各計20分;命中機槍手靶計10分;命中步槍手靶計5分。

  朱家紅和劉士柱在完成該課目前,進行了明確的分工:擅長遠距離狙擊的朱家紅,重點搜索識別射擊指揮官靶和狙擊手靶;劉士柱則逐一突破距離相對較近的4個點位。兩人密切配合,最終取得較好成績。

  “分值較高的靶子距離遠、目標小,如果貪功冒進,可能會脫靶。”李哲峰告訴記者,“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獨立完成價值判定與行動抉擇,關乎隊員的生死存亡。”

  復盤會上分析失分項時,劉士柱在筆記本上重重寫下“獨立作戰單元”這幾個字,他告訴記者,賽場的實戰化課目清晰照見了他們未來能力擴容的方向:自主情報判讀、戰術規劃、臨機決策、戰場救護……此刻,他心中關於未來狙擊手的“畫像”也愈發分明。

  疾風掠地,捲起漫天黃沙。劉士柱合上本子,目光投向更遠的戈壁深處……(羅鑫 王國銀 廖彬華 張永清)

  武警“雪豹突擊隊”參賽隊員朱家紅、劉士柱交流賽後心得。侯崇慧攝

  親歷者説

  讓思考的速度跑在子彈前頭

  經過這次比賽,我對“狙擊手”有了新認識。以前覺得狙擊手的看家本領就是屏住呼吸,穩穩扣下扳機,追求“一擊必殺”的絕技。但與其他國家狙擊手同&競技後,我明白了,“一擊必殺”只是起點。

  一名頂尖的狙擊手,光會“打”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會“看”、會“想”、會“選”。戰場態勢瞬息萬變,哪個目標是“鑰匙”,打掉它能撬動整個戰局?哪個時機出手能獲得效益最大化?這背後的判斷力、分析力,比單純打得準更難練,也更重要。

  狙擊不是一個簡單的瞄準射擊動作,而是多學科組合、多元素融合的專業性系統性課目,可以稱得上是一門科學。

  返回後,那些以前讓人覺得頭疼的數學計算、物理測量書,必須硬着頭皮去“啃”。之前收集的各種頂尖訓練視頻、案例分析,得反復看、照着練。

  認知有了改變,再到靶場上驗證就會發生質變。不同風速下的子彈往哪兒飄?不同濕度環境的射擊密位怎麼調?我們要學會用各種方法去算、去修正,不斷調校訓練路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在“升級”狙擊手的大腦和技能。

  未來戰場上,不會思考就會被消滅。我們要緊貼實戰去校準思考的“準星”,讓思考的速度跑在子彈前頭。這樣,才能讓制勝未來戰場的“彈道”在頭腦中越來越清晰精準。(武警“雪豹突擊隊”參賽隊員 劉士柱 邢晨整理)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