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美國特朗普政府近日宣布的2026財年預算提案所引起的衝擊依然在持續。美國多家媒體5日報道稱,在國防預算激增13%、以1.01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預算卻被破天荒地削減了約25%,讓美國輿論一片譁然。美國媒體注意到,在“擊敗中國競爭”的旗號下,NASA這次預算調整意味着未來美國的航天發展重心將聚焦於載人登陸火星計劃,但由此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可能對美國的航天領先地位構成嚴峻挑戰。
押注人類首次登陸火星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5日報道,特朗普政府提議將NASA預算大幅度削減60億美元,從248億美元減少到188億美元,削減幅度約為25%,如果該預算案獲得國會通過,將是NASA年度資金削減最大的一次。與此同時,該預算中的10億美元將專注於火星探測項目。NASA發布的文件宣稱,該機構將集中資源在中國之前讓美國重返月球,以及為人類首次登陸火星做準備。NASA其他項目都將為此讓路,將通過減少員工人數、優化IT服務、降低維護中心和設施的成本,並關閉一些過於昂貴的項目以節省開支。NASA代理局長珍妮特·彼得羅夫&&,預算限制需要做出艱難的決定,一些業務領域將縮減。
具體而言,美國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將進行重大調整,按照現有計劃,“阿爾忒彌斯2號”任務計劃2026年春季發射,搭載4名宇航員繞月飛行;2027年,“阿爾忒彌斯3號”任務將在月球南極附近載人登陸。但此後,為該項目耗費十多年時間和鉅額資金研製的“太空發射系統”(SLS)重型火箭和“獵戶座”載人飛船將退役。相關預算文件稱,“SLS每次的發射成本高達40億美元,超出預算140%,應該將資金撥給另一個計劃,用更具性價比的商業航天系統取代SLS和‘獵戶座’去月球,以支持目標更遠大的後續月球任務。”
5月3日,“阿爾忒彌斯2號”任務的“獵戶座”飛船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進行測試。(圖源:NASA)
該預算案還取消了“阿爾忒彌斯”計劃下的“門戶”月球軌道空間站項目,國際空間站的資金也減少5.08億美元,其乘組和科學研究規模將隨之縮減。國際空間站計劃2030年退役。該預算案稱,資金減少是因為“隨着該空間站生命周期接近尾聲,人類在軌活動即將向更具成本效益的商業方法過渡”。
最大的削減將出現在太空和地球科學部門以及任務支持部門。相關預算從73.25億美元暴跌至38.99億美元,削減近50%。具體削減包括行星科學預算從27億美元降至19.29億美元,削減近30%,其中包括取消嚴重超出預算的火星樣本返回任務,這是美歐合作的項目,旨在把“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收集的火星樣本送回地球,但由於該項目進展遲緩和費用超支,“在獲得火星樣本方面很可能落後於中國”,美媒猜測,該任務可能將通過首次人類火星登陸項目來實現。同時NASA的地球科學預算從22億美元降至10.33億美元,削減超過50%,其中新一代陸地衛星項目被整體取消,該項目原計劃2030年底到2031年初發射,目標是提供更好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NASA被要求重組這項任務,要用“更經濟實惠的方法實現陸地衛星的持續對地觀測”。此外NASA純科研項目預算受到的衝擊更大,例如天體物理預算從15億美元降至4.87億美元。
行星學會航天政策負責人凱西·德里耶批評稱,這將是NASA史上最大的資金削減。雖然目標是“專注於在火星項目上擊敗中國”,但NASA在許多方面都會因此受到傷害。
談到NASA預算削減對美國航天的影響,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一是科研項目會受限。天體物理學和行星科學預算大幅削減,如羅曼望遠鏡等多個重大望遠鏡項目面臨中止,深空探測與天體物理學研究將受到衝擊。如果在第三次“阿爾忒彌斯”任務後逐步淘汰“太空發射系統”重型火箭和“獵戶座”載人飛船,並取消“門戶”項目,將打亂美國的月球探索計劃。二是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預算縮水會導致相關科研項目減少、崗位需求降低,美國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可能因缺乏資金支持和發展機會而流失,對美國航天人才儲備造成長期損害。三是將使技術發展放緩。削減相關預算會使美國在航天材料、推進系統、太空探測技術等方面的研發進度放慢,影響未來航天器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削弱美國航天競爭力。
鉅額利潤流向私營航天企業
儘管NASA的總預算大幅度削減,但美媒注意到,以SpaceX為代表的美國商業航天企業將取代傳統航天巨頭,在未來的NASA任務中贏得鉅額利潤。美國彭博社5日稱,根據最新版的NASA預算提案,未來美國的火星登陸計劃資金將流向私營航天發射企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和波音公司是SLS重型火箭的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負責建造“獵戶座”飛船,隨着這些項目的相繼裁撤,由傳統軍工巨頭承包美國國家航天工程的局面可能將被徹底顛覆。
SLS重型火箭效果圖(圖源:NASA)
報道稱,NASA以火星為重點支出的變化和對SLS計劃的削減,不可能沒有考慮SpaceX公司的影響,該公司正在推進自己的火星任務。SpaceX在2025年迄今已發射了49次“獵鷹9號”火箭,佔全球發射活動的一半以上;該公司研製的“星艦”比NASA的SLS更強大,開發成本僅為SLS的一小部分。外界普遍猜測,“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後續探月任務將改由SpaceX和藍色起源公司負責。更重要的是,無論是特朗普還是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以及特朗普提名的NASA局長賈裏德·艾薩克曼,均對火星計劃充滿興趣,認為應放棄耗資巨大但進度遲緩的載人登陸月球計劃,將未來美國的航天重心轉向載人登陸火星。
但美媒注意到,在SpaceX等商業航天企業“高效率”“低成本”的背後,其實隱藏着排他性的利益糾葛。彭博社稱,艾薩克曼&&支持以所謂“固定價格合同”形式,向商業航天企業一次性支付建造火箭或登月設備的款項——如果在研製過程中出現費用超支等情況,將由後者自行負責。
此類合同與NASA過去佔主導地位、為整個項目支付全部費用的做法截然不同,此前相關研製企業出現費用超支和進度延誤,仍將由NASA兜底。報道稱,NASA固定價格合同所佔比例已經從30年前的零增加到如今的35%。艾薩克曼曾公開稱讚這是“以最低價格獲得最好服務”的一種方式。
固定價格合同對於習慣了借助壟斷地位賺取鉅額利潤的美國傳統軍工巨頭構成極大挑戰,例如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飛船項目因為進度遲緩和問題不斷,已經損失了超過10億美元。但美媒同時也注意到,固定價格合同極大地幫助了馬斯克的SpaceX,“到目前為止,該公司一直是這種承包方式的最大受益者。”但對於其他公司,尤其是實力有限的初創航天企業,這種做法效果有限。
報道提到,如今NASA越來越依賴像SpaceX和藍色起源這樣由少數億萬富翁創建的商業航天企業,當NASA的資金用完時,這些企業可以自掏腰包或利用可獲得的其他投資。
對科學根基的系統性摧毀
NASA預算計劃遠超外界預期,尤其是戰略方向上的調整以及對科學領域的預算大幅削減,引起多方批評。美國眾議院科學、空間和技術委員會議員佐伊·洛夫格倫在聲明中批評稱,該預算提案“對國家科學事業是災難”,將摧毀美國科學競爭力。該委員會副主席、前NASA幕僚長喬治·懷特賽茲也&&,削減預算是“對科學的空前攻擊”。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及深空探索聯盟均對NASA及其他項目的削減&&擔憂。多個科學組織聯合致信國會,稱削減預算將“對國家空間科學事業造成不可逆損害”。
同時NASA放棄多個標誌性的國際合作項目,也讓美國輿論為美國丟失未來的航天領導地位憂心忡忡。例如“門戶”月球軌道空間站由美國與歐洲、日本、加拿大、阿聯酋合作建設,旨在成為地球低軌之外的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用作登月任務和未來火星任務的中轉站。美國通過拉攏盟友,更將其視為與中國主導的國際月球科研站競爭的關鍵國際合作項目。例如日本和歐空局負責建造“國際居住模塊”,加拿大研製新一代機械臂,該項目一旦被取消,此前為之投以重金的其他國家將損失慘重。類似的情況還有被取消的火星採樣返回計劃,歐空局已經為取回火星樣本專門研製“地球返回軌道器”,一旦該項目被取消,歐空局此前的努力就付之東流。
美國《紐約時報》稱,該任務的取消尤為令人痛心,這是NASA與國際夥伴合作數十年的旗艦項目,旨在解答火星生命存在的終極問題。美媒擔心,NASA在這些重量級國際合作項目上的出爾反爾,很可能會破壞美國未來在太空國際合作方面的領導力和號召力。
此外,NASA將火星計劃轉向商業航天企業,也引起不少人的反對。現任NASA顧問委員會載人探索與運營委員會主席韋恩·黑爾&&,將載人航天完全交給SpaceX,這標誌着當前計劃的結束及已有進展的終結。“這將終止重返月球、開發資源、建設未來基礎設施的計劃目標。”他還質疑10億美元火星投資的實際效果,認為馬斯克和SpaceX對於火星探測的難度過於輕視,“人類登陸火星仍遙不可及”。《華爾街日報》稱,NASA將未來押在SpaceX等商業公司身上,取消SLS和“獵戶座”飛船,終止月球“門戶”空間站,意味着NASA放棄自主能力,轉而依賴未完全驗證的商業系統。但實際情況是,SpaceX的“星艦”雖然潛力巨大,但開發進度和可靠性仍存變數。
《紐約時報》評論稱,特朗普的NASA預算提案與其説是戰略調整,不如説是一場政治豪賭。它以火星為誘餌,掩蓋了對NASA科學根基的系統性摧毀。科學預算削減近50%,將終結數十個任務,浪費已投入的數十億美元。白宮輕率地認為“載人火星任務”能取代機器人探測,忽視了科學探索的循序漸進本質。
龐之浩認為,NASA預算大幅削減將對世界航天主要産生三大影響。一是阻礙國際合作。美國在世界航天領域佔據重要地位,許多國際航天合作項目依賴美國的資金和技術支持。NASA預算削減可能導致一些國際合作項目中斷或推遲,如與其他國家聯合開展的深空探測、天文觀測等項目,影響全球航天合作的氛圍和信心。二是改變全球航天發展節奏。美國航天發展因預算削減而調整,會使全球航天領域的競爭與合作格局發生變化。其他國家可能會調整自身航天戰略,一些原本依賴美國技術和資金的國家或地區,可能會加大自主研發投入,尋求新的合作機會,推動全球航天多極化發展。三是減少科學數據與成果。美國航天科研項目的減少,意味着全球航天領域的科學數據和研究成果産出可能會相應減少。一些由美國主導的太空觀測、行星探測等項目獲取的數據對全球科學界具有重要價值,預算削減可能導致這些數據的獲取和分析受到影響,延緩人類對宇宙的認知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