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5月2日報道,美國龐大的軍工複合體招致諸多批評,但如今已成為歐洲嚮往的目標。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國防開支出現了自冷戰結束以來的最大同比增幅,其中歐洲是主要貢獻者。
當然,增幅中的很大一部分將流向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等美國主要承包商。但歐盟希望至少50%的歐洲軍事採購流向歐洲本土公司,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進行重大的産業改革。
由於冷戰後歐洲國家削減軍事預算的幅度遠大於美國,歐洲本土防務供應商變成了小眾、小批量、單位成本高昂的生産商。空中客車旗下軍事子公司憑藉120億歐元的收入成為2024年收入最高的歐洲防務公司。相比之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當年收入為710億美元。
這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北約成員國越來越多地將採購轉向具備大規模生産能力的美國承包商。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在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歐盟增加的採購中只有22%留在歐洲。
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是生産更多歐洲已在製造的産品:彈藥。在歐盟未能按期在2023年3月前向烏克蘭交付100萬發炮彈之後,歐盟撥款5億歐元用於擴大炮彈産量。其中四分之一的資金流向了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該公司力爭到2027年實現年産110萬發155毫米口徑的炮彈,到2030年實現年收入增長兩倍,達到300億歐元。萊茵金屬希望發展成為一家美國式的全能承包商。
德國是領先的坦克製造國,但是歐洲每種類型的坦克都有幾個防務公司在相互競爭。護衛艦、潛艇和戰機方面也是如此。
理想情況下,這些公司會合併成兩大巨頭,各自競標一份統一合同。現實中不太可能出現頂級公司之間的合併。歐洲各國政府在多數防務公司中都持有股份,而且不願放棄控制權。
一個更現實的模式就是導彈製造商歐洲導彈集團(MBDA)。該公司由空中客車、貝宜系統公司和萊奧納多-芬梅卡尼卡公司共同擁有,作為一家公司運作,同時保留了各國的子公司,這使得簡化産品線成為可能。
這種模式可以擴展到其他行業。萊茵金屬正在開發旨在取代“豹”-2系列坦克的“黑豹”坦克,現已與萊奧納多-芬梅卡尼卡公司聯手為意大利製造一款改型。
儘管如此,MBDA模式仍然容易受到國家間分歧的影響。例如,MBDA的德國公司和法國公司生産存在競爭關係的空對地巡航導彈:“金牛座”KEPD 350導彈和“風暴之影”巡航導彈。這反映出合併前的遺留問題,但也凸顯出利用老舊生産線擴大規模所面臨的挑戰。奧斯陸大學國防政策研究員法比安·霍夫曼估計,兩者的合計年産能僅為100枚,遠低於洛克希德-馬丁年産700枚聯合防空區外發射空地導彈的規模。
霍夫曼説:“最好先修復採購體系,然後讓這些公司相互競爭,再看哪些贏家正在涌現並推動整合。萊茵金屬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事實上,歐盟正尋求效仿五角大樓成為集中採購方。歐盟將提供1500億歐元貸款用於聯合防務採購,並設定了到2030年40%的採購需通過合作完成的目標。
然後是風險投資,這應會有助於縮小歐盟官員指出的一些“能力差距”,涉及領域包括無人機、人工智能和網絡戰。
根據北約創新基金最近的一份報告,去年歐洲在這一領域的風投資金達到創紀錄水平。北約創新基金是北約於2023年推出的一個規模10億歐元基金,旨在為戰略性軍事技術提供早期支持。
歐洲的軍工複合體近期內還趕不上美國軍工巨頭,但隨着它從長眠中醒來,其中仍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