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5月5日電 題:一座小島的傳統非遺“景色”
謝妞
身着華麗戲服的小孩高高“懸”在空中,或巧妙地站在一片芭蕉葉上,或坐在小船裏在“湖”中飄蕩,表演者從容淡定,在人群驚呼聲中揮灑自如。這不是雜技表演,而是正在進行的太平清醮重頭戲“飄色會景巡游”。
5月5日,“飄色會景巡游”在香港長洲舉行。新華社發
太平清醮是香港長洲居民於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舉行的一項傳統節慶活動,已有超過百年歷史,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今年長洲太平清醮於5月2日至6日舉行,其中“飄色會景巡游”在5月5日舉行,吸引了數萬人涌入長洲觀看。喜悅與熱鬧,瀰漫在這座距離香港島僅約1小時船程的小島。
“飄逸”藝術
“飄色會景巡游”源於居民過去扮成神明出巡、驅除鬼神的習俗,如今已演變為由小演員作為“色芯”裝扮成神明或古今人物,站在一根約2米高的“色梗”鐵支架上“凌空飄起”,跟隨被稱為“色櫃”的可移動小舞&與巡游隊伍一同和觀眾互動。
5月5日,“飄色會景巡游”在香港長洲舉行。新華社發
記者來到長洲島,特色鮮明的飄色整齊陳列在長洲北社街坊會二樓,飄色師傅李智偉正在檢查他負責製作的4&飄色。
當日下午1時30分,伴隨着鑼鼓聲響,22支巡游隊伍從北帝廟游樂場出發,身穿主題服飾的小演員向夾道觀賞的市民揮手、派發糖果。今年的巡游隊伍中,不僅有傳統文化主題,也有以第十五屆全運會等熱門話題為主的飄色,引得現場陣陣歡呼。
5月5日,李智偉負責製作的“哪吒”主題飄色在巡游隊伍中。新華社發
火紅蓮的魔童哪吒手持火尖槍、腳踩風火輪巡游山道,白衣勝雪的敖丙手持冰錘與游客擊掌互動,以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為靈感的飄色一經亮相就成為現場“頂流”,兩側觀眾紛紛伸手希望與小演員親密接觸。
來自天津的旅客周女士不時與巡游隊伍熱情互動,她用“民俗薈萃”形容這場約兩個小時的巡游。“第一次觀看融合地方文化色彩和民間藝術的巡游,每個飄色把傳統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感受到整個長洲島居民都在為這場巡游出力。”
文化匠心
今年60歲的李智偉從事飄色製作30餘年。據悉,製作一台飄色需時約三四個月,經過構思主題和整體結構、設計“色梗”、佈置“色櫃”、選擇“色芯”等一連串工序才能成就一次表演。李智偉&&,今年2月開始着手準備本次巡游飄色,4月完成製作。
4月30日,飄色師傅李智偉在檢查他負責製作的“哪吒”主題飄色。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飄色的主題每年不同,每年巡游角色的精巧、創新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今年的哪吒主題飄色出自李智偉之手。他説,在選擇飄色主題時,自己偏愛從中國傳統文化故事中提煉,希望通過哪吒主題飄色,向更多人傳遞中華文化特色。
多年的積累讓李智偉深諳飄色的製造技藝。他鍛造的“色梗”構思精密、粗細適中,重心正。觀眾站在擁擠的巷道兩旁“觀色”,與飄色可謂是近在咫尺,為了提高“哪吒”飄色的表現力,李智偉反復測試後決定利用兒童自行車改裝為“風火輪”,讓整個設計更加靈動。
4月30日,飄色師傅李智偉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飄逸感是飄色的精髓,其中“色梗”的作用不可小覷。李智偉説,“色梗”是承重的鐵支架,上方小座位,保證小朋友的舒適度;下設腳踏,幫助小朋友站穩。一個好的“色梗”形狀不僅要吻合主題、承托表演者的重量,更要巧妙連接,使其偽裝無形,讓表演者看上去似乎凌空而起,營造出“飄”的效果。
4月30日,飄色師傅李智偉在整理小演員的服飾。新華社發
內地許多城市舉辦的飄色巡游,也為他的創作帶來不少靈感。“內地的飄色巡游設計形式超前、層次更加豐富,我看到後也記錄下來,根據長洲實際情況,不斷改良後製作出更具獨特風格的‘色梗’,為觀眾帶來新體驗。”他説。
“色芯”傳承
巡游的另一亮點則是由小朋友扮演的“色芯”。李智偉介紹,扮演“色芯”的小演員身高約1.1米,體重不超過18公斤。為達到“飄”的效果,除了年齡、體重、身高等常規性要求外,小演員更要膽子大,不畏高,神情自然。
4月30日,陳景祝與外孫女徐心妤接受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由於表演者裝扮和演示的神情動作直接影響到整個活動效果,挑選工作一般由李智偉等師傅到長洲的幼兒園、興趣班等親自挑選。
今年五歲的徐心妤已經第三次參與巡游,本次巡游她參加以賽馬為靈感的“馬不停蹄”的飄色,兩位“色芯”小演員以蹺蹺板的形式在“色櫃”中一上一下,象徵激烈的賽馬場面。巡游當日,騎在“馬”上的徐心妤動作帥氣,表情豐富。
徐心妤外公陳景祝告訴記者,長洲的居民們似乎默契地達成一種共識:參加“飄色會景巡游”是每個長洲人一輩子一定會做的事情。
4月30日,徐心妤展示自己去年參加“飄色會景巡游”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我女兒小的時候也是巡游的演員,現在孫女對這項活動也非常有興趣,每年都期待扮演不同角色。”陳景祝説,每一年的太平清醮是讓更多人了解長洲的&&,只有居民們踴躍參加,才能讓這一民俗活動走得更遠。
“我想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動為止。如果有一天行動不便、手腳不靈活,我也會坐在這裡指導大家,為這項民間藝術的傳承盡一點綿力。”李智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