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名字鐫刻在祖國大地
柳花飛絮,又是清明。放眼萬里山河,正是草木泛青、生機萌發的時節。
這一天,總是與思憶相連。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時間之河蜿蜒而過,延伸了歲月的長度,卻無法沖淡記憶——
“九·一八”“七·七”“一二·九”;北平、南京……那是一個個不敢忘卻的數字,那是一個個刻入骨髓的地點。我們仍然記得白山黑水間的衝鋒身影,仍然記得盧溝橋上的連天炮火,仍然記得“保衛黃河”的奮力呼號,也記得“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的鏗鏘誓言。
14年鏖戰,每一寸山河,幾乎都浸染着烈士的鮮血。那場來之不易的勝利,源於無數革命先烈用血肉鑄就的新的長城。
1937年,日軍板垣師團第21旅企圖從平型關越過長城南下太原,八路軍115師在此重挫日軍。時任115師某團團長李天佑記得,由於火力壓制不住敵人,“衝上去的戰士一個又一個倒下來”。八路軍將士們用鮮血染紅那片土地,最終成功終結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的一孔窯洞裏,懸挂着左權將軍與夫人、女兒的唯一一張全家福。照片拍攝於他的夫人和女兒返回延安前。這次分別,也成為左權與家人見的最後一面。1942年,他指揮部隊掩護八路軍總部等機關轉移,不幸被日軍炮彈的彈片擊中,壯烈犧牲。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楊靖宇、趙尚志、彭雪楓、狼牙山五壯士、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那場救亡圖存之戰中,一位位抗日英雄不畏犧牲、血戰到底,把生命和熱血獻給了這片深愛的土地。更多烈士沒有留下傳世的姓名,卻作為這個偉大群體中的一員,把名字深深烙進祖國和人民心中。
“國家和人民永遠尊崇、銘記英雄烈士為國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犧牲和貢獻。”當歲月消逝,烈士們的身軀已化作山河,他們的精神則如星辰閃耀。
這一天,我們再度啟程追尋。
崇拜英雄,謳歌英雄,學習英雄。從一場特殊的“團聚”儀式,到持續多年的精神接力,新一代年輕官兵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烈士的“足跡”,完成對歷史的致敬。
清明時節,我們將循着兩條不同的路線追尋答案,為您講述這場新時代官兵與抗日英雄的“跨時空對話”。(楊悅)
一次跨越千里的特別“團聚”
清明節前夕,軍地代表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開展紀念活動。丁時偉 攝
陽春三月,草木萌發。
清晨,湖南省醴陵市左權鎮將軍村黃茅嶺的山坡上,薄霧未散,鳥語花香。這裡,長眠着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左權將軍的母親左張氏。這裡,也因為左權的名字而被很多人知曉。
左權,1905年出生於醴陵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4年,左權考入黃埔軍校,從此踏上革命道路。這一走,便是與母親的永別。
抗日戰爭中,左權以過人的智慧、勇氣與滿腔熱血,成為抗日烽火中的英雄。1942年5月,左權不幸壯烈犧牲,年僅37歲。
噩耗傳來,白髮人送黑髮人。因戰亂阻隔,左權母親未能見到兒子最後一面,甚至不知他葬於何處。新中國成立後,左權的遺骸被遷葬至河北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他的母親則長眠於醴陵故土。
數十年間,母子二人,一南一北,隔山隔水,未曾“相見”。左權的外孫沙峰心中一直有個願望:讓姥爺和太姥姥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團聚”。這個想法,得到醴陵軍地多方力量的積極響應。
3月21日,左權母親墓前,醴陵市軍地一行人和左權紅軍小學的學生們列隊肅立,舉行一場簡樸莊嚴的取土儀式。
左權鎮民兵應急排基幹民兵左鵬蹲下身,用白毛巾一點點擦拭墓碑上的浮塵。墓碑上,“先妣左母張氏老孺人之墓”幾個大字已斑駁。左鵬一邊清理雜草,一邊向身旁的人講述:“左權將軍犧牲時,他的母親還在醴陵盼兒歸,這一等就是一輩子……”
沙峰緩步上前,從黑色帆布背包中取出一個釉下五彩瓷壇——這是醴陵非遺傳承人手工繪製的作品。他緩緩俯身,用鏟子掘起一鏟濕潤的故土,除去枯葉和碎石,動作輕柔如捧珍寶,“這鏟土,是太姥姥的牽掛,也是家鄉的思念”。
“太姥姥,我來看望您了,這次我將帶着您的念想去看望姥爺……”沙峰撫着墓碑,輕聲呢喃。
這泥土,是左權離家時踩過的黃土地,揉進了母親倚門遠望時滑過衣襟的淚水,更寄託着醴陵軍民對英雄的深情追思。
每一抔泥土,都帶着記憶,帶着母親對左權深深的眷戀。
隊伍中,左權紅軍小學的學生們踮着腳尖,將一束束黃菊擺在墓碑前,他們胸前的紅領巾格外鮮艷。
聆聽沙峰誦讀左權寫給母親的家書後,學生代表易芷琪眼眶泛紅:“老師説,我們今天的安寧,就是將軍‘成功的事業’。”
次日上午,載着這壇故土的列車從醴陵東站啟程北上。車廂內,瓷壇被紅綢包裹着,7名隨行軍地人員輪流看護。
當列車駛過長江時,醴陵民兵、紅色宣講員楊雲志感慨不已:“當年,左將軍從醴陵出發參加革命,今天我們護送故土北上,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1000多公里的路程,眾人小心守護着瓷壇,守護着一段沉甸甸的歷史和深情。途經武漢站時,列車長得知瓷壇的來歷後,特意騰出空間用於安全存放。途經鄭州站時,幾名退役老兵得知後,也自發加入護送隊伍。
3月23日,河北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松柏蒼翠,玉蘭吐蕊。當醴陵故土護送隊伍出現在陵園門口時,等候多時的邯鄲軍分區官兵和邯鄲市第二十八中學學生們齊刷刷敬禮。
人群在將軍墓前匯集,太行山的風掠過墓碑上“太行浩氣傳千古”的鎏金大字,仿佛將湘音與冀語編織成同一曲輓歌。
祭掃儀式上,醴陵基幹民兵代表捧出竹籃,取出從醴陵帶來的艾葉粑粑和醬板鴨。
“將軍,家鄉的米酒還是當年的滋味,您嘗嘗!”楊雲志的匯報聲震松柏,“如今,醴陵一天比一天好,人民安居樂業,您的母校去年又走出了2名空軍飛行員!”
沙峰跪在墓前,顫抖着將故土撒向青石縫隙和墓碑周圍。“姥爺,太姥姥來看您了……”
泥土回歸大地,仿佛母子二人終於跨越時空,緊緊相擁在一起。
此刻,陽光為左權將軍墓鍍上了金色,醴陵故土已化作護着新草的春泥。楊雲志掏出手機拍下這一幕,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今日任務:送英雄母親‘探親’;明日任務:守護萬家團圓。”
“這場特別的‘團聚’,不僅是對左權將軍的緬懷,更是對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致敬。”醴陵市人武部領導説,“左權將軍是我們民族的英雄,他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今天這場特別的‘團聚’,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英雄與家人之間的深情,也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80多年前,左權將軍血灑太行,用生命捍衛了民族尊嚴;80多年後,一壇故鄉的泥土,讓英雄與母親“重逢”。
從湖南醴陵到河北邯鄲,這場跨越千余公里的特殊“重逢”,串聯起的不僅是一位抗日英雄與母親的深情,更是一次對英烈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左權將軍和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們唯有銘記歷史,砥礪前行,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一位前來瞻仰的老人説,在這片他們用鮮血守衛的土地上,山河無恙,國泰民安。而他們的故事,也將永遠被銘記。
祭掃結束後,一場特別的“團聚”在沙峰見證下上演。湖南教育電視台技術團隊工作人員將左權將軍的戎裝照、女兒左太北和母親3人的圖像輸入AI系統,母親、兒子、孫女三代人的影像在屏幕上漸次清晰——將軍的軍姿筆挺如松,左太北和左權母親溫婉優雅,背景中醴陵的淥江與邯鄲的太行山奇蹟般交融。
當夕陽的余暉灑在烈士陵園,沙峰一行人緩緩地離開。他們知道,這場“團聚”遠遠沒有結束。左權將軍的精神將繼續傳承弘揚,激勵大家奮勇前行。
故事還在延續。連日來,醴陵的陶瓷雕塑藝術家們正在忙碌——混合了左權母子墓前泥土的坯料在他們掌心流轉。窯火升騰間,粗糙的陶土逐漸顯現出母親眺望的側影與將軍挺立的輪廓。
這件題為《團圓》的作品,製作完成後將永久安放在醴陵市烈士陵園。(周明 丁時偉 陳典宏)
一場持續多年的精神“接力”
清明節前夕,武警山西總隊長治支隊武鄉中隊組織官兵在抗日烈士墓前祭奠。任華偉 攝
風停雨霽,青山依舊。
風,吹進太行山,掠過濁漳河的水面。記者舉目眺望,鳳凰山巔,“八路軍抗戰紀念碑”巍然屹立,碑身上鍍金的文字在陽光下閃耀奪目。
清明節前夕,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內外人流如織,瞻仰者從四面八方趕來。
在這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武警山西總隊長治支隊武鄉中隊派出講解員講述先烈故事,以實際行動致敬先烈。
連日採訪,記者從現場看到的一幕幕場景中感受到,一場持續多年的精神“接力”在這片紅色熱土歷久彌新,革命先輩的紅色基因早已融入官兵血脈。
記者沿着陡直的石階拾級而上,走近四棱形的“八路軍抗戰紀念碑”仔細端詳。
碑體高19.37米,寓意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兩側鐫刻着谷穗與長槍的銅質圖案,象徵八路軍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歷史。在紀念碑背面,長達30米的弧形浮雕墻上,密密麻麻鐫刻着抗戰時期血灑疆場的八路軍將士名字。
正當記者沉浸在對那段歷史的緬懷中時,一陣整齊有力的腳步聲從遠處傳來。轉頭望去,12名中隊官兵組成的儀仗隊正在不遠處刻苦訓練。每逢清明節,紀念館都要邀請中隊官兵負責現場的儀仗司禮工作,由他們親手送上當地黨政軍機關及各界群眾代表敬獻的紀念花籃。
訓練間隙,儀仗隊隊長梁斌告訴記者:“先烈們為祖國和人民付出了一切,我們必須以最標準的軍容軍姿、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向他們表達我們的敬意。”
2015年9月3日,在當地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中,從軍僅兩年的梁斌第一次走到&前,從前任儀仗兵手上接過花籃,從此便擔負起這項特殊任務。
“那一年,我參加敬獻花籃儀式,為了完成好任務,我們加班加點綵排。由於大門受寬度限制,手提花籃同步進入難度很大,白天我們就在這條大道上一遍一遍地走,晚上我們用十幾斤重的面袋代替花籃偷偷加練。”為烈士敬獻花籃數十次的梁斌記憶猶新。
“儀式正式開始時,當我在眾人矚目下緩步進入大門的那一刻,才明白這份責任無上榮光。”談話間,梁斌望著紀念碑説,“今年,可能是我軍旅生涯的最後一年,我要把接力棒交給其他戰友了。”
“班長,交給我們,你就放心吧!”在一旁默默聆聽我們對話的上等兵何傑新説。
“這是先烈用生命捍衛使命的寫照……”紀念館展廳中,娓娓道來的講述,讓前來瞻仰的觀眾停下腳步,側耳傾聽。通過中隊紅色講解員吳軍儀的講述,一件件浸着歷史煙塵的物件仿佛有了生命。
互動交流中,觀眾紛紛為吳軍儀點讚。有人問:“你講得真好,是經過專門培訓嗎?”吳軍儀自豪地説:“我們中隊人人都是講解員,個個都是守護者。”
初當紅色講解員時,吳軍儀怕講不好英雄們的故事,便死記硬背到滾瓜爛熟。一次講解,一名老人向他提了一個問題。突如其來的提問,讓吳軍儀犯了難。
“一般的歷史大家都耳熟能詳,要想了解更多,還需要鑽研更深。”從那以後,吳軍儀常常“泡”在圖書館裏,努力探尋抗日戰爭的歷史印記。如今,吳軍儀成為紀念館優秀的志願講解員,無數人從他的深情講述中,汲取偉大抗戰精神的豐富營養。
“展覽陳列的故事講不完,只要來過一次,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對革命英雄的敬仰就會進一步、深一層。”吳軍儀説,這些年,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發生了很大變化。
巨大的電子屏幕上,3D動畫生動地展示着八路軍在太行山區的戰鬥過程,配合逼真的光影效果,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一旁還有虛擬現實(VR)體驗區,參觀者穿戴設備,仿佛置身於當年的戰場,與八路軍將士一同衝鋒陷陣。
在該中隊,有一支“紅色創作表演隊”。在中隊黨支部的指導下,他們組織有文化興趣愛好的官兵,利用業餘時間創排紅色節目,不僅豐富了中隊官兵的文化生活,也為中隊提供了很多鑄魂育人的生動素材。
“武鄉是革命老區,這裡的山山水水都見證過先烈們的英勇。我們希望通過創排文藝節目的方式用好這些紅色資源,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歷史,銘記他們的奉獻與犧牲。”談及初衷,中隊佘指導員説。
一旁的中士李雲霄是節目主演之一,他説:“剛接到任務時壓力特別大,生怕自己不能詮釋那段歷史。這幾天,我們走訪了很多當地的老人,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戰鬥故事,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們深受觸動。烈士們為了祖國和人民,義無反顧地投身戰鬥,他們的精神時刻激勵着我。”
臨行前,佘指導員專程帶記者來到他們的臨時排練場地。儘管條件簡陋,但官兵們排練得格外認真。一個簡單的持槍衝鋒動作,他們反復練習,力求還原當年戰鬥的真實場景。
夜幕降臨,星光點點。突然,從遠處山間閃出來幾支火把,由遠及近,手持火把的“八路軍”越來越多,不一會兒便匯聚成“燎原之勢”。
佘指導員説,幾乎每天晚上,實景演出《太行山上》都會上演。在巍巍太行的青山綠水間,600多名農民演員真情奉獻的一台大型實景劇,重新把人們帶回當年的時光,帶回中華優秀兒女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烽火歲月。在這片土地,太行山就是舞&,星空就是大幕。
又一年清明來臨,風吹過烈士陵園的松柏,武警官兵再次整齊列隊,向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這片土地上,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傳承英雄精神的行列中,有的投身軍旅,有的參與志願講解,有的助力紅色文化創作,軍民共同描繪傳承英雄精神的壯美畫卷。(龔偉 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