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強國:從中國産品到中國品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4 07:57:19
來源:經濟日報

質量強國:從中國産品到中國品牌

字體:

  質量是立業之本、強國之策,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和必要條件。質量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十四五”以來,我國質量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質量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效,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産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不斷加快。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美好。

  過硬質量成就品牌

  9月16日,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中國質量獎,“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是企業勝出的關鍵。“數智質量”質量管理模式來自海康威視的長期實踐探索,在眾多行業領域落地發芽。以煤炭為例,長久以來,獲取煤炭質量數據要歷經採樣、制樣、化驗等繁瑣流程,存在效率低、風險大、成本高等痛點問題,嚴重制約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海康威視與國家能源集團歷經3年聯合攻關,研發出融合光譜煤質快速分析儀,創新性地將近紅外與X射線熒光光譜融合,並結合AI算法,實現煤質實時、精準、在線檢測。

  “質量不只是質量部門的事情,幾乎涉及所有崗位,從設計、製造到銷售、售後服務等環節,都要考慮質量。”海康威視董事長胡揚忠説。在數智研發方面,海康威視着力構建全流程敏捷智能的數字化研發環境;在數智供應鏈方面,以數智技術提高産品柔性、高效、敏捷水平,打造“多品種、小批量、大規模定制”智造模式;在數智營銷方面,搭建營銷AI矩陣,助力客戶價值升級;在數智服務方面,構建人機協同、數智共驅的服務交付方式,持續提高客戶滿意度。

  從默默無聞勤練質量“內功”的科技型企業,到成長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海康威視的脫穎而出是用質量塑造品牌的生動縮影。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完成《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階段性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綱要》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國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形成一大批質量過硬、優勢明顯的中國品牌”。

  5年來,我國製造業産品質量合格率躍升至93.93%、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5.86。自實施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以來,我國製造業産品品質提升成效顯著,共創建139個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2024年,我國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比重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達到21.8%。

  在守住質量生命線的同時,國貨潮牌在世界各地也颳起了“中國風”,一大批具有行業話語權、廣泛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企業品牌,不斷提升全球消費者對中國産品和服務的認同。

  高標準引領高質量

  標準決定質量,高質量需要高標準引領推動。為守護校園“舌尖上的安全”,《校園配餐服務企業管理指南》讓校園配餐流程變得公開透明,讓後廚從“隱秘角落”變成“陽光操作間”;面對“黑飛”“亂飛”現象頻發,《民用無人機可靠性飛行試驗要求與方法》等系列國家標準在全面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時,還增強了民用無人機的産業化和商業化能力;《住宅項目規範》的出爐,讓“好房子”有了標準定義……

  如今,標準供給“更快”。“十四五”期間,新發布國家標準1.3萬餘項,國家標準總數已達4.7萬餘項。國家標準制定修訂機制持續優化,標準制定發布不斷提速,國家標準平均研製周期由36個月縮減到16個月。自去年《以標準提升牽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實施以來,一批新能源汽車、家電傢具等重要標準發布,讓更新換新的生産設備和消費品更智能、更綠色。

  標準質量“更優”。重要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的比率超過57%。新産業標準領航和高端裝備製造標準化強基工程實施,發布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重點領域國家標準2400余項,讓新領域新賽道有了新標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工程實施,健全企業碳排放核算、産品碳足跡標準體系,新修訂的粗鋼能耗限額標準實施後,可實現年節能1000多萬噸標準煤。養老和家政、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專項行動實施,發布一批居家養老、社保醫保國家標準,以高標準助力高品質生活。

  標準效力“更強”。&&安全生産、消費品安全等強制性國家標準500余項。新標準制定、老標準更新和推薦性轉強制性工作有序推進,今年上半年,新立項強制性國家標準148項、新發布106項,同比分別增長131%和58%;新修訂的人造板甲醛釋放限量提升到E0級,達到全球最嚴要求。

  標準合作“更開放”。“十四五”期間,我國牽頭制定國際標準1079項,採用國際標準6900余項,推動500余項標準實現中外互認。中吉烏、中老、印尼雅萬高鐵等8個鐵路合作項目建設使用中國標準,贊比亞等非洲國家10萬畝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開工建設,中國標準海外影響力持續增強。

  “近年來,我們深入實施《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堅持標準引領、有序提升,加快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鄧志勇説,圍繞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將持續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加快完善國家標準體系,以更加統一協同高效的標準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聯動提升質量強鏈

  在黑龍江大慶油田力神泵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自動化桁架加工島上半部分的移動臂有條不紊地工作,下半部分的控制部件實時顯示工作參數。“這套高度自動化設備是我們參與質量強鏈工作成為鏈主企業後上馬的,去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經加工相關産品3000件以上,節約成本40%,效率提升25%。”力神泵業副總經理、首席質量官楊斌説。

  鏈主是“質量強鏈”行動的核心。各級市場監管局通過遴選當地優勢産業,幫助産業鏈企業將技術突破成果轉化為品牌優勢和科學高效的管理模式,打造質量聯動提升新格局。“近年來,我們找準推進企業、産業、區域質量提升的切入點,同步推動質量基礎設施建設,以務實舉措推動質量強國建設落地見效。”市場監管總局局長羅文説。

  深入開展質量強企。面向200余萬家企業開展質量素質提升、質量認證升級等系列幫扶活動,引導企業堅定不移地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參與提升行動的小微企業年度營收平均增長9.7%。質量融資增信措施幫助3萬家企業獲得貸款超過2000億元,為企業質量改造升級注入了源頭活水。“十四五”以來,全國27.9萬家企業設立了首席質量官。

  推進實施質量強鏈。各地實施質量強鏈項目1724個,組建質量技術創新聯合體1331個,4200家鏈主企業、25萬家鏈員企業積極參與,增強了産業鏈上下游穩定性和可靠性,推動了重點産業質量競爭力有效提升。

  培育建設質量強縣(區、鎮)。超過1200個城市實施質量強縣戰略。搭建數字化服務&&,將首批580個城市納入培育庫,促進城市加強質量監測和比對提升。在質量強縣培育建設創新試點和百城質量提升活動中,鼓勵城市開展特色質量實踐,以點帶面打造區域質量發展新優勢。

  強化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建成208項計量基準、7.4萬多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1.8萬多種國家標準物質,國家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更加完善。新增檢驗檢測機構4138家,規劃建設國家質檢中心874家,質量基礎設施先進要素不斷向培育新質生産力聚集應用,有力支撐産業升級和科技創新……

  一組組亮眼的成績,傳遞着高質量發展的奮進力量。

  “經過各方共同努力,我國質量政策法規不斷完善,質量基礎設施持續夯實,産品和服務質量穩步提升,‘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的氛圍日益濃厚。”羅文&&,下一步,將以質量強企更好促進企業做大做強,以質量強鏈更好支撐産業建圈強鏈,以質量強縣更好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以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更好適配新質生産力需求,推動經濟新動能新優勢加快發展。(記者 郭靜原)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