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動機
近日,一輛私家車在通過江蘇南京某收費站崗亭時停住不動,交警上前查看,發現駕駛員竟在車內睡着了。經詢問,該駕駛員因過度疲勞,一路開啟智能輔助駕駛功能,任由車輛自行行駛。民警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並開具了警告單。
在短視頻&&上,類似場景屢見不鮮:駕駛員在高速行駛中開啟智能輔助駕駛後,低頭玩手機、閉眼休息,甚至躺平睡覺。評論區中,有人感嘆“科技解放雙手”,也有人批評此舉是“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開玩笑”。
智能輔助駕駛是否意味着可以將方向盤完全“託管”?當前技術水平能否支撐駕駛員“躺平出行”?為厘清智能輔助駕駛使用的邊界與風險,記者展開了調查採訪。
“請接管方向盤。”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在安全路段對3個品牌車輛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進行了實測。結果顯示,在手離開方向盤十幾秒後,車輛中控屏均出現“請接管方向盤”的提示;當記者低頭或側頭幾十秒後,系統也會語音提示“請注視前方”。
多家汽車品牌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為應對日益突出的智能輔助駕駛不當使用行為,車企正持續升級駕駛員監測系統(DMS),構建多層次的安全防護機制。
據了解,目前我國配有智能駕駛功能的車輛多處於L2級別,需要駕駛員全程監控並準備隨時接管,被稱為“智能輔助駕駛”。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部分車主通過使用電容感應絨布、配重環等方式刻意規避DMS監測,低頭玩手機、閉眼休息甚至躺平睡覺。網絡上,還有商家公開銷售此類“輔助神器”,並附“破解教程”。
車企加強技術防線
9月17日早上,山西高速交警五支隊五大隊接到報警,稱滄渝高速榆林方向發生一起單方事故。民警趕到現場後了解到,事故原因是駕駛員在開啟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後竟酣然入睡,車輛在系統控制下發生偏差,最終撞上路邊護欄,造成財産損失。萬幸的是,撞擊使駕駛員驚醒並及時接管車輛,未造成人員傷亡。這起事件再次為濫用智能輔助駕駛的行為敲響警鐘。
不少駕駛人誤將“輔助駕駛”等同於“自動駕駛”,但據記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仍處於L2級別,遠未達到可完全“託管”的程度。一旦駕駛員在開啟系統後放鬆警惕,甚至玩手機、睡覺,不僅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更對自身和公共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為防範智能輔助駕駛被濫用,不少車企已推出以視覺識別、多模態生物識別、物理反饋聯動為核心的DMS解決方案,通過精準監測與分級干預,最大限度避免風險。
例如,某品牌採用多模態生物識別方案,融合紅外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與方向盤電容傳感器,構建“視覺+觸覺”雙重監測網絡。方向盤電容傳感器實時檢測手部接觸,若監測到雙手脫離超過3秒,立即觸發預警。
在干預機制上,該系統實行“漸進式物理反饋”:一級警報通過座椅震動與語音提示;若10秒內未響應,系統進入二級干預,平穩降速並發出3D環繞聲提示;若駕駛員仍無反應,車輛將自動駛向應急車道停車並解鎖車門。
另一品牌的DMS則根據閉眼頻次與時長劃分疲勞等級:一級疲勞僅語音提醒;二級疲勞啟動安全帶預收緊與方向盤震動;三級疲勞則自動限速至80km/h,導航至最近服務區,並彈出“強制休息”提示。
躲避監測花樣繁多
既然系統有預警,為何仍有不少車主實現“脫手”駕駛?
9月20日,北京車主李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花159元購買的“智駕神器”——一塊印有“智駕輔助”字樣的電容感應絨布,“把這塊布包裹在方向盤上,便能‘託管’方向盤”。
夜間實測中,記者看到,李先生將絨布裹在方向盤上,開啟智能輔助駕駛後雙手脫離,低頭使用手機。在隨後幾十分鐘內,車輛除一次提示“請注視前方”外,未發出任何方向盤脫離警報。李先生象徵性抬頭後,唯一的一次警示也隨即消失。
“這東西在高速上很好用,只要天氣不太差,基本能‘解放雙手’處理工作。”李先生説,該絨布通過模擬人體電容信號,騙過了方向盤的接觸傳感器。
他告訴記者,除絨布外,常見的還有配重環,通過模擬手部壓力達到同樣的效果。
還有部分受訪車主稱,可以通過佩戴特製墨鏡(鏡片帶有反光涂層)、遮擋車內攝像頭、粘貼假睫毛甚至用強光干擾攝像頭等方式,規避DMS的視覺監測。
某論壇的“技術帖”詳細介紹了如何通過調整墨鏡的角度,使攝像頭無法捕捉到瞳孔變化。有用戶稱,“親測閉眼10秒不會觸發警報”,但這類方法成功率較低,約60%的測試會因光線變化觸發系統緊急制動。
“神器”不是免責藉口
根據一些車主提供的線索,記者在某電商&&搜索“智駕輔助器”“智駕神器”等關鍵詞,發現有上百款相關商品,價格從百元到千元不等。商家在頁面中隱晦標注“輔助保持方向盤平衡”“減少提示音”,部分客服還會私信發送使用教程。
某款適配熱門車型的電容感應絨布售價559元,月銷量近百件。評論區中,“再也沒有警報聲”“長途開車能放鬆”等留言頻現。一用戶曬圖稱:“雙手完全放開,全程無提示,系統升級後仍可用。”
多位購買者坦言,雖然知道這類“神器”背後隱藏一定的安全與法律風險,但覺得“偶爾用一次沒事”。也有購買者認為,“輔助駕駛很可靠,不會出事”。天津車主王先生説,自己經常在高速上使用絨布,“每次開長途都要靠它處理工作郵件,只要盯着點路面,應該不會有事”。
受訪專家指出,一些車主的這種僥倖心理,正是此類“灰色産品”得以熱銷的根本原因。
面對用戶規避行為和灰色産業鏈的挑戰,一些車企正通過“硬體加密+算法識別”持續加固防線。例如,新一代方向盤扭矩傳感器加裝加密芯片,可識別“人體手部握持的自然扭矩變化”,對配重環等固定裝置産生的“均勻扭矩信號”直接判定為無效,觸發系統警報;同時,車輛的中控系統會定期掃描方向盤周邊的電磁信號,若檢測到電容感應絨布等導電裝置産生的異常電容信號,立即限制智能輔助駕駛功能。
儘管技術不斷迭代,完全依賴系統仍不現實。受訪專家指出,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駕駛人在使用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時仍為車輛操作主體,需承擔全部法律責任。一旦發生事故,駕駛人將面臨法律追責,所謂“神器”並不能成為免責藉口。(記者 韓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