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記者 孫晶)4月26日是第25個世界知識産權日,主題為“知識産權和音樂:感受知識産權的節拍”,全國知識産權宣傳周主題為“知識産權與人工智能”。聚焦數智時代知識産權保護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在剛剛結束的由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主辦的第二屆武漢網絡安全創新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人工智能與知識産權的深度交融展開了熱烈討論,為我國應對這一全球性議題提供了廣闊思路。
生成式AI:知識産權保護的"新疆域"
當AI能在幾秒鐘內生成類似莫奈風格的畫作,或寫出酷似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傳統知識産權保護體系的根基就面臨重構。在第二屆武漢網絡安全創新論壇上,浙江大學數智融合研究實驗室主任、君同未來創始人韓蒙博士直指當前AI發展引發的知識産權挑戰。
當前AI知識産權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創作倫理的重構、訓練倫理的爭議,以及責任倫理的分配。韓蒙博士&&,美國版權局在2023年明確&&,完全由AI生成的內容不具備版權資格,只有在“人類有足夠原創性參與”的前提下,作品才可能獲得保護。這一立場對依賴AI生成內容進行創作、設計、廣告製作的企業構成了潛在風險:一旦作品無法主張版權,就可能面臨被複製、濫用而無法維權的困境。與此同時,學術界也在持續反思AI是否可以被視為“作者”、AI生成內容是否具有“獨創性”等更深層次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涉及法律定義,也觸及人類創造力的邊界。
這種本質差異使得傳統知識産權保護中"人格表達"的基本假設受到挑戰。AI已經從單純的創作工具演變為具有一定自主創作能力的系統,這使得"創作者-創作品-權利"的傳統鏈條變得模糊。
多主體協同創作:權益分配的新命題
在AI創作過程中,至少涉及數據提供者、模型開發者、提示詞設計者和最終用戶四類主體,他們各自對創作成果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韓蒙博士&&,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合作機制,能夠在保護創新成果的同時,保障知識的合理流動。一些實踐已經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比如MIT與IBM合作設立的AI實驗室,就通過協議明確了學術成果的發表權與企業的商業化權利,實現了雙贏;而像Hugging Face這樣的&&,也在推動一種“可控開放”的生態,要求模型開發者披露訓練數據來源、使用限制與潛在風險,在開放性與責任之間取得平衡。
社交&&Soul旗下JustSoSoul研究院院長鞠靖則從用戶實踐角度提供了一線觀察:"Soul&&數據顯示,Z世代中對AI技術非常了解的群體佔比從一年前的3.53%增長至23.8%,增長近7倍。這些數字原住民對創作權益的認知正在發生微妙變化。"
鞠靖進一步解釋:"95%的年輕人已經習慣在工作學習時使用AI輔助創作,其中55.4%會頻繁使用。而且從不同的代際對比分析來看,比較明顯的趨勢是,基本上越年輕越頻繁在生活中使用AI創作。在使用AI對工作生活産生具體的提效評估上,近八成參加調研的年輕人&&AI提升超50%工作學習效率。"
這種變化啟示我們,未來的知識産權制度設計不僅需要考慮傳統的權益保護,還需要適應新一代用戶對創作關係的重新定義。
技術嵌入的倫理解決方案
面對AI帶來的知識産權挑戰,專家們在武漢論壇上提出了"技術嵌入"的創新思路,即通過技術手段將倫理與法律考量融入系統設計。
"我們團隊正在推進'模型指紋'技術的開發,"韓蒙博士介紹,"這種技術能對大模型進行唯一性標識,實現模型原創性的技術確認和權屬證明。同時,我們還構建了'內容偽造檢測與水印溯源系統',解決AI生成內容的版權混淆與傳播追溯問題。"
這種將倫理規範編入技術架構的方法,被韓教授稱為"數智融合精神"的具體體現。在他看來,面對生成式AI引發的知識産權新問題,我們不能僅靠傳統制度去“追趕”技術,而應以“數智融合”為引領,構建一個可驗證、可追溯、可治理的新型知識産權生態系統。我們也期待未來能與更多高校、企業、政府部門攜手合作,共同推動這一理念在更廣泛領域落地生根。
鞠靖也分享了&&層面的技術探索:" Soul是以興趣為原點的社交社區&&,眾多用戶通過分享興趣內容的分享,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沉澱深度社交關係,因此AI的介入極大降低了用戶創作內容、實現關係破冰的門檻,如瞬間發布的廣場場景,&&上AIGC輔助發帖工具提升了用戶內容創作的效率和質量,“AI幫評”有效提升了用戶與其他用戶交互的能力,讓“表達”不再成為難題,此外,私聊場景的“AI聊天助理”則能夠根據用戶授權而獲得的用戶畫像和溝通內容,幫助生成合適的反饋,有效邁出互動的第一步。"
音樂領域:知識産權保護的特殊案例
在世界知識産權日的框架下,WIPO今年特別關注"知識産權與音樂"這一子主題。專家指出,音樂領域的AI應用展現了知識産權保護的獨特挑戰。
當AI能模仿任何歌手的聲音、風格創作新歌時,'表演者'的定義需要重新思考。韓蒙博士&&,"音樂早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門類,它深度嵌入影視、游戲、社交媒體等多個産業生態之中,成為數字文化經濟中的關鍵內容資源。"
這一觀點在鞠靖的實踐觀察中得到印證:"從社交&&角度,在保護用戶音頻、圖片、視頻等AI創作權益方面首先要明確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呵護、激發創作者熱情的同時,明確邊界,引導用戶合理、合法、合規使用AI。此外,&&也需要主動的提升AI治理能力,主動採取措施,主動規制,與相關部門積極保持溝通,參與到AI創作權益保護方面的治理共識推動工作中。"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音樂創作領域,用戶對AI工具的態度呈現出明顯的二元性:一方面,超過一半的用戶認為AI是輔助創作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僅有五分之一的用戶願意將AI完全生成的音樂視為與人類創作同等的作品。這種態度上的分化,反映了當前音樂版權領域的主流認知——AI可以輔助但難以取代人類在音樂創作中的核心地位。
從對抗到共生:知識産權制度的未來走向
隨着AI技術的持續演進,知識産權制度也需要相應變革。對此,相關專家們在武漢論壇上達成共識:未來的知識産權保護應當從對抗思維轉向共生思維。
"共創文化強調集體協作、開放貢獻,與傳統知識産權觀念中的明確所有權、強調獨佔性確實存在差異。"鞠靖&&,"但通過靈活、創新的知識産權制度設計,兩者並非絕對對立、不可共存。"
鞠靖分享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Z世代對於共創文化也有着格外強烈的熱情。Soul&&孕育的捏臉師文化,Soul上線之初便不支持上傳真人頭像,用戶可將虛擬頭像作為自己獨特的身份憑證,&&還專門推出了“超萌捏臉”工具,提供包括五官、頭飾在內的創作素材。因此Soul上不僅就活躍着大量喜愛個性化頭像的用戶,還有涌現出了一批優質的捏臉師,即頭像創作者。Soul個性商城上線後,捏臉師可以將自身創作的數字頭像作品上架,讓創造的個性化內容進行變現,曾有捏臉師月收入達5萬元。捏臉師文化是&&與創作者共創,而創作者之間的共創也成為一種常事。"
韓蒙博士則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構想:"未來的知識産權制度不再是靜態的法律文本,而是一個動態演化、技術嵌入、數據驅動的智能系統。它不僅能自動識別侵權、輔助權屬判定,還可以實現跨&&、跨領域的協同治理。"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AI領域,不能只看誰掌握最多算力和數據,而要重視誰能最負責任地使用與分享。韓教授強調,解決AI知識産權爭議的關鍵,不僅在於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在於我們是否能夠建立起一種新的“技術倫理文化。
中國思路:平衡保護與共享
在全球各國紛紛探索AI知識産權治理路徑之際,中國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方案。記者從武漢網絡安全創新論壇獲悉,相關機構正在組織專家研究適應AI時代的知識産權保護規則,旨在既保護創新動力,又促進知識共享。
"中國的知識産權治理更強調價值導向和社會效益的平衡。"韓蒙博士指出,中國在這一制度構建過程中,正通過理論創新、政策倡議與司法實踐,展現出獨特的路徑與貢獻,尤其是在版權歸屬、數據合規等關鍵議題上,提供了可供全球借鑒的“中國方案”。
在今年的世界知識産權日前夕,中國也將舉辦系列活動,圍繞"知識産權與人工智能"主題,探討數字時代的創新保護與知識共享。
專家們一致認為,面對AI帶來的知識産權挑戰,中國應當追求一種平衡——既充分保護創新成果,激勵創造,又促進知識的合理流動與共享,最大化技術進步的社會福利。只有在這種平衡中,我們才能構建既公平又高效的知識創新生態系統,推動AI技術真正造福人類社會。
知識産權制度的終極目標不是劃分權利,而是促進創新。就如韓蒙博士在武漢論壇的總結發言中強調的:在數字音樂可以瞬時跨越國界的今天,如何在不同法域之間實現權利的互認與保護,如何在尊重本地文化多樣性的同時推動全球版權規則的趨同,都是擺在WIPO和各國立法者面前的現實課題。因此,將音樂作為2025年世界知識産權日的主題,也是在呼應全球語境下知識産權制度“文化多樣性與全球協同”之間的張力。